在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天津自创区建设
搭建创新载体做好引领示范
——在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天津北方网讯: 当前,借助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滨海新区正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搭建创新载体,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努力实现引领示范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载体和战略支撑”“打造高效、科学、有力的监管生态系统”……在全国“两会”上,在津代表委员们结合各自工作领域的实际,为天津国家自创区建设建言献策。
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型城区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
“我们将抢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型城区新格局,重点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重大跨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表示,新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改革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高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等向传统产业渗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此外,新区还要强化源头创新,超前部署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办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推行“孵化器+创投”的新型孵化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与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深入推进人才服务和管理体制改革,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在新区创业、就业。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创新是发展的强大推力,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实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人才,所以各种改革要以调动和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为根本。”他认为,示范区要体现“三个创新”,即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持续潜心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氛围、突破行政和学科壁垒的协同创新机制。要发展基础研究优势和强化应用研究的学科布局;探索以水平和效益为中心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和机制;推进学科交叉集成,如组建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态文明研究院、统计科学研究院等;大力参与协同创新,如绿色化学化工、生物医疗等。
发挥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中的示范作用
滨海高新区是天津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体,如何实现国家高新区发展更深层次的突破,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荣建勋介绍说,今年是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第一年,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布局谋篇和开局起步工作。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纲要和空间布局规划,完善示范区顶层设计;二是依靠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打造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四条千亿级高端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大健康产业三年内达到千亿产业规模。三是搭建科技金融、产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创新创业辅导、国际产业创新交流、产业转型升级五大平台,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四是落实好政策,构建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五是做好相关配套,在区域建设中坚持产城互动,在改善民生中坚持精耕细作,努力营造宜产、宜居、宜商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