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包鼓了行囊“瘪了”盼头足了——春运归途听外来务工者聊烦恼谈期待

26.01.2016  10:57

  新华社银川1月26日电(记者何晨阳) 一年一度的春运再次拉开大幕,外来务工者们又行色匆匆地踏上返乡路。新华社记者走进火车站候车大厅、机场候机楼,踏上春运列车,倾听他们的归途心声。

  “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

  “背扛肩挑、大包小包”曾被视为外来务工者返乡时的最明显“标志”。春运启幕,记者走进银川火车站候车大厅时发现,想找到“特征明显”的返乡务工者颇为不易。被一些务工者戏称为返乡老三大件的“棉被”“尼龙背包”“锅碗盆”,正随着这一群体生活水平提升而悄然变身,不少准备返乡的外来务工者换上了精致的拉杆箱,掂上了中高档特产,用上了时髦的电子产品。

  48岁的陕西安康人吴志宝在内蒙古乌海市打工。他说,现在住宿条件好了,铺盖都由工头提供,行李少了,就把大背包换成了轻便的行李箱。

  27岁的山东小伙刘继军到宁夏、内蒙古等地务工已有6年,他手里提的一架遥控直升机“俘获”候车厅不少孩子的目光。“我这次回去给父母买了唱戏机、羊肉,给孩子买了这个玩具。”谈笑间,刘继军手腕上的智能手环颇为抢眼。

  飞机也成了外来务工者似箭归心的重要载体。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城市候机楼,记者遇到了四川籍农民工刘俊荣和她的两位工友。“我们加班耽搁了几天,特别想家,坐飞机能赶上回家吃晚饭。”刘俊荣说,一些工友往年返乡的“硬座票”今年逐渐升级为卧铺票甚至机票。

  兰州铁路局银川火车站副站长王蓉说:“这几年观察到返乡务工者在变,这反映出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说明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减小。

  最惦念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返乡务工者行囊中或多或少的礼物,饱含着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就连候车时的闲聊,也总会围绕“老人身体硬朗着呢”“孩子考试还不错”等话题展开。

  “在外打拼还是为了孩子,每次想到他们,就感觉工作上的苦累都不算啥了。”35岁的安徽亳州人徐冬梅说,读中学的孩子成绩很好,希望能多攒点钱让孩子受到更好教育。

  尽管在外打拼不易,但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从事水电安装的张铁平每周接到孩子电话时总会说:“我在这很好,上班不累,你好好学习,别惹爷爷生气。”张铁平说,孩子的电话总能让他心情舒畅。

  “以前觉得父母身体很好,过年车票难买就不回了。去年父亲得病后,我自责了很长时间。”家在四川遂宁市的文晓说,他年后打算在家附近找个工作,用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和孩子。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说,去年有一些发生在空巢老人和留守孩子身上的悲剧事件,这些新闻难免牵动着外出务工者的心。为孩子、为家人“蛮拼”的他们,简单的话语饱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苦再累回去团圆,他们朴素的言行里温情十足。

  最怕工资拖欠和技能不足

  “现在工作不难找,希望今年出台的保障农民工工资的举措切实落到实处,让拖欠我们血汗钱的现象不再发生。”文晓说,外出务工挣的就是辛苦钱,如果到头来再求爷爷告奶奶地讨薪实在闹心。

  一些外来务工者表示,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速和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等治理欠薪措施的逐步推行,让他们感到“更有奔头”,也让不少人在新机遇面前遇到“技能尴尬”。

  “这几年只靠出力很难挣到钱,希望能多学点技术,这样工作能更稳定,收入也会增加。”家住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北山村的务工者马建学说,他准备参加焊工培训,期待年后能拿到技能证书。

  “随着进城务工者收入增加和逐渐年轻化,他们的诉求也日益多元化。但从目前来看,足额发放工资和完善技能是最根本的诉求。”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台文泽博士说,期待新的一年里国家在这两个领域能继续发力。(完)

[责任编辑: 金鑫 ] [编辑: 金鑫 ]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