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挥别传统作物模式 智慧农业功劳巨大

16.11.2016  14:03
 通过手机,就能对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灌溉;施肥时间、肥料用量也可依靠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精确,节省能耗。这些都是“智慧农业”的功劳,农高会上集中展示了这一成果,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作物模式。

  农民挥别传统作物模式 智慧农业功劳巨大

  智慧云平台让指尖操控农业

  在上海一家物联网公司的展位前,一个农业云平台上显示着大棚内每个传感器对应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其中包括光照、大棚温度、大棚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通过传感器,农户与农作物进行“沟通”,不用到达现场,就能精确的得到数据,对作物生长状态、环境状态进行远程智能监控。

  对于规模化的种植户而言,单靠人工管理需要大量人手,耗力费时,并且存在难以避免的人工误差。使用农业云平台之后,只需一部手机、一个管理员,就能24小时监控大面积园区的信息。即使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与预设数值出现偏差,系统也会自动发出指令,智能启动系统连接的通风机、遮阳、加湿、浇灌等设备进行工作。

  公司负责人说,智能云平台不但极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节水节肥,还使作物生产效率可以提高30%以上,提高产量。

  智慧机器人为农业增添动力

  在农高会C馆里,一个小型采摘机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在作业中,采摘机器人缓缓地靠近猕猴桃枝头,利用前后“手指”,对果实进行无损采摘。这个项目主要适用于棚架式栽培模式的簇生猕猴桃果实,“机器视觉识别一簇果实的位置信息并确定采摘顺序,机械臂完成坐标转换并由末端执行器进行无损采摘。”团队负责人崔永杰说。

  作为猕猴桃原生地和最佳优生区,陕西是猕猴桃种植大省,怎么弥补人工采摘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缺陷,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崔永杰和他团队的近三十名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们花费四年时间研制出来了猕猴桃采摘机器人,这个机器为猕猴桃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这个采摘机器人采摘速度是18秒/个,目前还达不到市场化的需求。崔永杰指着正在运行的机器说,“我们准备跟美国的一家研制机械臂的公司深度合作,如果在这个机器人拥有四个机械臂,那么在效率上就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他们预期未来授粉、分级也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全程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