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名青年医生猝死 该如何减压?

11.12.2015  18:16

  不到一周时间,全国3名青年医生猝死,留下唏嘘一片。2015年全年,经媒体报道的青年医生猝死案例有10余件。猝死事件背后,是青年医生群体体力过度透支、持续劳累的现状。是什么压垮了这些青年医生?

  繁重的临床任务,对青年医生体能提出极大挑战。在申城大医院,半天门诊看上百位患者,已是稀松平常之事。海量门诊、一刻不得闲,导致尿路感染成为医生常见病,“一整个上午没时间喝口水,即便有空,也不愿喝水,生怕上厕所耽搁时间。”一家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说。

  忙碌的门诊时间,不过是家常便饭;三班倒,更是每名医生成长道路上的必经站。中山医院心内科医生坦言,“急诊轮岗三班倒、科室工作也扔不下,往往是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全无。”更令人感慨的是,各大医院“夫妻档”并不少,院内相见比家中相见还频繁,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临床任务只是“必修课”,那么,在分析猝死医生的共同特点时,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学科带头人或骨干,还肩负科研重任。沪上三级医院医生坦言:只会看病,不会做科研,势必会被淘汰。且不论课题、论文都是评定职称的硬指标,仅就临床发展来看,如缺乏科研思维,未来要在临床上有所建树,也将难上加难。

  重重压力下,青年医生健康连连告急:近几年,申城多家医院医生体检时查出罹患肿瘤,其中中青年比例不低。医者不能自医,难免遗憾。怎样为青年医生减压?从根本来看,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为大医院医生分担门诊压力,应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临床、科研连轴转的现状下,可否为医生多设些缓冲地带,有科研重任的医生,适当减少临床压力。只有医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方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完)

[责任编辑: 高磊 ] [编辑: 冯娟 ]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