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市场“变革”大幕已经开启
随着新年度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落地,玉米以及玉米价格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玉米价格的运行轨迹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新的模式?可以先从最近的玉米期货交割看起。
刚刚完成交割的玉米期货1509合约交割量361820万吨,仅次于1309合约创造的555290万吨的交割数量,1509合约除了在交割量上让人吃惊之外,交割结算均价反映出的价格走势规律更令人深思。从统计2011年-2014年玉米主力合约的交割数据来看,同一年份交割结算均价表现出5月合约交割结算均价高于1月合约,而9月合约交割结算均价又高于5月合约,呈现出价格依次走高的趋势,而在2015年5月合约交割结算均价2399元/吨,高于1501合约的2246元/吨,但1509合约交割结算价却没有继续向上,反而调头向下,交割结算均价2262元/吨,将往年上涨的规律打破。而观察当前远期玉米期货合约价格走势来看,1601合约1930元/吨,1605合约1840元/吨,1609合约1740元/吨,合约价格依次贴水,这说明玉米市场价格一改近几年以“上涨”为主基调的走势,开始出现新的趋势。
玉米价格的政策支柱正在弱化
从2011年至2014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逐年上涨,政策推动的价格上行成为市场价格走势的主导力量,但政策推动型的价格走势和市场供需基本面的矛盾越积越大,三高(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局面的出现,说明政策支柱下的高玉米价格面临越来越重的调整压力。从2015年临储顺价拍卖遇冷开始,以“临储价格”为支撑体系的玉米价格面临运转困难,临储粮拍卖不被市场认可,成交甚少,高高在上的起拍价格难以向市场传导,市场流通的玉米价格受到的政策影响力在下降,进而走出“市场化”的价格跌势。
本月刚刚公布的“1元/斤”的东北临储收购政策,一改2008年以来临储收购价格稳中趋升的规律,首次向下调整。临储收购价格方向的改变,既是供过于求格局下的被动调整,又是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运行方式降低政策干预而迈出的“勇敢”尝试,根据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大方向以及远期“价补分离”调控政策的推进,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将降低政策因素的干扰,更多围绕市场供求关系而波动,可以说玉米价格变革的政策推力已经在显现。
供求关系格局已出现深刻变化
从2005年到2015年这10年的国内市场供需格局来看,国内玉米供需大格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5年-2008年),这一阶段国内玉米深加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国内玉米价格从1150元/吨的价格水平上涨到1650元/吨,价格上涨500元/吨;第二个阶段(2009年-2011年),这一阶段国内饲料行业需求大幅增加,规模化养殖带动了玉米饲用消费的繁荣,价格从1700元/吨上涨到2300元/吨,价格上涨600元/吨;第三个阶段(2011年-2014年),临储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再加上临储收购规模的扩张,主导了国内玉米价格在2300-2500元/吨的高价位徘徊,政策因素使得价格运行脱离了需求基本面的变动趋势。
从第三个阶段的末尾延伸到2015年,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积累恶化,一方面玉米需求增速明显放慢,表现在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过剩,在经济下行“新常态”的背景下,深加工业需求最好的状态也只是恢复平稳,还难以看到更好的局面,另外玉米饲料需求年度增速在放缓,再加上高粱、大麦、DDGS等进口替代冲击,饲用需求开始萎靡不振,但另一方面临储政策激励之下的玉米产量规模持续放大,产量从2亿吨之下一举跃升到2.15亿吨之上,供大于求的格局成为未来玉米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在政策之“手”弱化,市场之“手”强大的推动之下,玉米价格变革的大幕已经开启,回归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将成为未来玉米价格变化的主导方向,当然在目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价格下跌成为玉米期货最容易走出的运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