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村村响
昨天15:30刚过,静海区独流镇北刘村村委会门前,逐渐有村民开始聚集,大家围坐在村委会大门对面的阴凉下,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接近16:00,阴凉下的花坛边已坐满村民。
“今天白天晴间多云,相对湿度10%,北风转西风2至3级,最高气温26℃。今天夜间……”16:00,村委会西侧30米左右,架在高高电线杆上的三向大喇叭开始广播,广播里传出的是一个电子女声,声音十分洪亮,响彻全村。听过了气象广播,人们才陆续散去,各自回家。
“以前都是看电视、听广播的气象预报,不过那样也就是听个大概,要是有特殊天气了,这种预报就不及时了,而且也没有我们村自己的信息。”今年78岁的张文海,自家种植3亩地的农作物,在今年7月19日本市入汛以来最强降水中,他就是听了“大喇叭”广播的预警信息,及时对地里排水沟渠进行清淤,才防止了大暴雨对作物造成的洪涝灾害。
67岁的高学宗因为自家也种植了2个大棚的生菜、油菜和油麦菜,对天气变化也十分关注。今年夏季几次强降水,他从“大喇叭”得知相关预警信息后,都会提前准备抽水泵,避免菜地内涝。自从这两年村里有了精细到自家头顶上的天气预报“大喇叭”,高学宗也成了“大喇叭”的忠实拥趸。每天16:00前,都要凑到村委会附近来听广播。“大喇叭”让村民们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的转变。
张文海和高学宗口中的“大喇叭”,就是本市通过“十二五”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建设工程及“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建成的“预警信息发布大喇叭”。
“截至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共在本市涉农区建设气象预警‘大喇叭’2587套,预警发布能够精准到乡镇一级,武清、静海、宁河、宝坻、蓟州区基本实现气象预警‘大喇叭’村村响。”天津市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刘德义介绍。“随着环保、地震、卫生、公安、海洋等共11个委办局的接入,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发布的信息类别不断增多。‘大喇叭’的功能也不仅局限于发布气象信息和预警,其他的突发事件也可通过‘大喇叭’传达给村民。”
为确保预警预报精确到乡镇,市气象局采取了“集中发布、两级应用”的发布平台,市气象局对预警预报信息进行指导预报,各区气象局则依据当地天气进行订正预报,并将精确到乡镇的预警预报信息通过GPRS网络远程发送到“大喇叭”,各村“大喇叭”就会同时自动播发及时、准确、免费的信息,使气象灾害预警真正“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解决了预警预报“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透露,今年年底,本市涉农区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将精确到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