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用文化产业为农民增收

23.05.2017  18:00

  “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亿万农村健身活动先进镇”……近年来,中塘镇在文化方面硕果累累。该镇在继承发扬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同时,创新发展出一个个特色民间文化项目,通过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使太平镇固有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广泛普及,使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日臻完善,呈现勃勃生机。目前,该镇经常参加书画、剪纸、秧歌落子、芦苇画、葫芦烫画、泥塑等民间文化活动的人数已逾千人,经常参加河北梆子、摄影、歌唱、乐器演奏、广场舞等文化活动的人员也达到1000人之多。

  名人引路

  将民间文化传承“翻新”

  2014年,太平镇的窦锡珍作为唯一一名农民画家参加了“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展暨东丰农民画联合国总部大展活动。而窦锡珍只是该镇众多书画爱好者名人之一,用丹青描绘人生的窦国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窦克新等等,他们都代表着太平镇农民书画的艺术成就。据了解,太平镇连续多年举办书画展,为书画爱好者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发现和培养书画艺术人才。

  不只书画,太平镇的剪纸艺术也远近闻名。其中剪纸艺人王佩华凭着对剪纸艺术的酷爱和执着,创立了刀刻剪纸艺术。在他的带动下,太平镇涌现了一大批剪纸手工艺人。苏家园村阳光家园站点的残疾人更是把剪纸当做副业,过节期间用剪纸卖钱贴补家用。

  深挖传统

  民间文化普及惠民

  非遗项目传承了太平镇的历史文化,《张娘娘的传说》已经正式申报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娘娘的传说》把古老的娘娘河故事带到了现代,融入到滨海新区非遗故事会的巡讲及非遗进校园的系列活动,让太平镇的广大师生通过了解非遗文化,学习讲述张娘娘的传说。

  新区非遗项目《红星落子》更是在传统的民间秧歌基础上,加入了武术的精髓,在创新与发展中传承至今。

  河北梆子更是太平镇的“地标”。如今,喜爱河北梆子这一地方戏曲的太平人已逾70人。他们三五成群,你弹我唱,自娱自乐,组建了一支又一支河北梆子团队,将河北梆子这一地方戏曲予以传承和发扬。

  此外,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电子音乐艺术团、民乐团15支,广场舞队遍布全镇19个村落。他们每天晚饭后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各社区村落的活动场地中练习。逢年过节,他们还会聚在一起进行会演,延续传统的花会表演。

  政府搭台

  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太平镇民间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很快跨越“恢复”和“发展”两个阶段而迅速进入“创新”“提高”阶段,除了不少文化活动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外,离不开镇里的大力帮助。为把民间文化活动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尽快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太平镇每年都要研究制定关于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并责成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在资金投入上,镇政府财政每年都拨付专项资金投入到各村,用于文化活动开展。

  与此同时,该镇更是狠抓各村的文化硬件建设。目前,已实现了镇域范围内文化设施全覆盖,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比如村村有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每村都配备文化管理员。

  在搞好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用文化拉动产业,用文化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也是该镇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太平镇芦苇遍地都是,而麦秸也是村民放火燃烧的废物,目前,太平镇芦苇画、麦秸画将以福堂芦苇画创作基地为基础,扩大创作范围和种类,开办多种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农民掌握芦苇画制作工艺,用太平镇地域独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土,去打造最原始、最纯朴、最具民间特色的手工艺作品,形成产业文化,探索用文化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太平镇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