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各区县实施“一减三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1.01.2016  16:41

        天津2015年按照减粮、增菜、增林果、增水产品“一减三增”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政策实施一年,天津市各区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静海区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较大,是本市重要的产粮区县。但一直以来经济效益较差,农民收入比较低。从2015年开始,本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减粮、增菜、增林果、增水产品“一减三增”规划,调减40万亩粮食栽种面积,用于发展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带动农民增收。静海区配合政策,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扶持方案,整合土地资源、增加特色种植项目。

        静海区沿庄镇瑞森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引进和试种成功南方的保健蔬菜“黄秋葵”。在2015年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合作社将黄秋葵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三百多亩,平均亩产可以达到两千五百公斤左右,每亩地效率近五千元。静海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广科科长董家行说:“咱们种玉米,每亩地的种子、农药、化肥,包括浇水、除虫、除草,这一系列的成本大约得五百五十元左右,产值咱们按每亩地一千一百斤,比较理想的产量。一块一一市斤,它的产值也就是一千多块钱,刨除成本投入、土地租包地的费用,这个帐是非常清楚的。”

        除了静海区,本市各涉农区县都配合“一减三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台多项举措减粮、增菜、增林果、增水产品。西青区除了改变传统的种植品种,还大力推广种植可供游人采摘的经济类果蔬,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西青区杨柳青镇三街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收益只有三、四百元钱。去年,宏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5000多万元,在杨柳青三街建立起占地600多亩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和采摘园区,引进了经济价值非常高的棚室草莓新品种:红颜草莓,采摘价格每斤70到90块钱,经济收益远远超过种植大田作物。此外,园区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可容纳上百人在园区工作。宏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俊刚说:“咱这以前都是粮田,每年种好了每亩效益也就三、四百元钱,如果要是再赶上灾害天气,可能连成本都收不上来。去年,我们响应市、区、镇三级的号召,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把这一片改建成了休闲观光园区。”

        据了解,按照本市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从2015年到2017年,全市调减10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用于种植蔬菜、水果、花卉、优质牧草等经济作物。2015年计划调减粮田40万亩,其中,30万亩用于种植蔬菜、水果、花卉、优质牧草等优质经济作物,10万亩种植经济林、生态林、苗圃等。到2015年年底,全市建成4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并提升改造20个农业产业园区,各区县都超额完成调整任务。市农委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建树说: “调结构成效比较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十个区县一共调减了粮食种植面积41.35万亩,超过了40万亩的目标任务。调增了31.35万亩的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草药、林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各个区县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都有一些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案例,促使了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

        据了解,为了保障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15年以来,市农委整合相关资金11亿元,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蔬菜集约化育苗、农业园区项目建设等。张建树说:“这个政策是一次性补贴每亩600元,用在土地肥力的提升,直接补给农民。补贴享受之后,调整成经济作物,三年内不能再改回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效益比较高的话,农民还是会继续种植蔬菜、林果等高效经济作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还对促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产出高效,产品要安全,还要考虑到资源要节约,环境要友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政策,从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的角度,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给予了引导。张建树说:“对全市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来说,结构调整也是转方式、增活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结构要调优,要把优质、高效的作物调的规模更大。另外一个产业要调强,把农业产业整体综合生产能力要调整,效益要调高。”

        据了解,按照本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建设任务,2016年,本市将调减4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调增35万亩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牧草,调增5万亩生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