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水进津一周年 初现七大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是从长远上解决天津水资源问题、改善水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又一条输水“生命线”。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12月27日,引江水正式进入天津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一年来,天津引江供水系统整体运行平稳、水质良好,累计收水3.65亿立方米、供水3.45亿立方米,安全输水343天,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中心城区、环城四区、静海区以及滨海新区部分区域居民用上引江水,全市形成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供水格局,水资源保障能力实现战略性突破、达到新水平,初步显现七项综合效益。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天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市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属重度缺水地区。引江通水前,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引江通水一年来,我市新增城市供水量3.9亿立方米,供水区域覆盖中心城区、环城四区、静海区和滨海新区部分地区,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超过常住人口数量一半的天津居民从中受益,较好地满足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我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实现战略性突破。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提高了天津城市供水保证率。引江通水前,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我市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有很大的风险性。引江通水后,我市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又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将得到有效化解,城市供水安全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构架了天津城乡供水新格局。引江通水前,我市的供水格局为城市以引滦为主,地下水作补充,辅以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引黄济津作应急;农村农业生产以当地地表水、入境水为主,地下水做补充,农村生活以地下水为主。引江通水后,根据《天津市城市供水规划》,我市已构架出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新的城市供水格局,即永定新河以北区域及滨海新区部分地区由引滦水源供给,永定新河以南的中心城区、静海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滨海新区的部分区域由引江水源供给,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优化配置、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
第四,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了天津水环境改善。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长期得不到补给,引江通水前,我市河道大多断流、河湖水域面积萎缩,河道水质难以保证。我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两轮六年水环境治理,正在实施的清水河道行动是第三轮治理。虽然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由于环境用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水环境无法得到根本的转变。引江通水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得到有效补给,替换出一部分引滦外调水和本地自产水,有效补充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同时,促进了环境用水调度机制的创新,变应急补水为常态化补水,扩大了水系循环范围,促进了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一年来,累计向景观河道补水3.93亿立方米,创历年环境补水量之最,极大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五,南水北调工程促使天津地下水压采加快进程。天津是重度资源型缺水城市,地下水曾是我市最为可靠的供水水源之一,历史上开采量最高曾达到10亿立方米。近年来,随着我们不断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势头,开采量持续下降,但由于多年超采,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2014年8月1日,市政府批复了《天津市地下水压采方案》,要求到2015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2.1亿立方米以内;到2020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0.9亿立方米以内。市政府办公厅也印发通知,重新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区域范围,要求引江通水后更加严格管理地下水。一年多来,我们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共有80余户用水单位完成水源转换,吊销许可证73套,减少地下水许可水量1010万立方米,回填机井110余眼。与此同时,由于我市深层地下水多年超采,引江通水时日尚短,据目前观测,仍不足以引起地下水位的明显回升。但我们相信,随着引江供水的常态化和调水量的持续增加,地下水压采目标逐步实现,假以时日,我市地下水位一定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状态。
第六,南水北调工程丰富壮大了天津水务工程体系。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输配水要求,按照《天津市南水北调中线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我市新建了一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滨海新区供水一期、二期工程,西河原水枢纽泵站工程,西河原水枢纽泵站至宜兴埠泵站原水管线联通工程以及尔王庄水库至津滨水厂供水工程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安全生产始终受控;王庆坨水库工程、北塘水库完善工程即将开工;武清供水工程、宁汉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管理设施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开展。为切实管好用好引江水,我市成立了南水北调调水运行管理中心、王庆坨管理处、曹庄管理处、北塘管理处4家运行管理单位,专职负责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借鉴引滦入津工程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特点,在制度设计上、管理方法上积极创新,在岗位设置上“少而精”,人员选择上“能而专”。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将西河泵站、曹庄泵站委托给具有丰富运行管理经验的单位代管,努力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实现了安全经济运行的目标。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工程管理办法和预案,为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通过卫星定位实现了移动化巡检、系统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这些工程实体、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技术都大大丰富壮大了现有的我市水务工程体系,推进我市水务工程管理水平再上新水平。
第七,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公众的节水热情。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天津节水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我市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0年,我市荣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成功建成全国首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十二五”期间,我市顺利通过了节水型城市复查,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了显著提升,各项节水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实现了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截至2014年底,我市万元GDP取水量为16.7立方米,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居民小区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1.15%和13.75%,全部16个区县全部达到了节水型区县标准;在工业用水方面,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了7.57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含电厂)达到了92.14%。引江通水后,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将有所改观,但农业和生态用水依然缺乏,水资源状况仍不容乐观,节水工作不但不会停下来,还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年多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南水北调中线行、市民代表看中线等多次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市民代表的转述,南水北调、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公众舆论热点,人们的节水热情进一步激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引江水来之不易和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和节水宣传的自发性,为建立科学用水、文明用水、节约用水的良好环境奠定了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