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聊敦煌 愧于家愧于子却无愧于敦煌

09.10.2015  11:57

   天津北方网讯: 提起敦煌和莫高窟,最直接联想到的是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是延绵千年不朽的敦煌精神。25岁那年前往大漠深处,守护国宝52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因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感动中国。昨天,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来到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给师生带来了两场有关敦煌的精彩讲座。

  谈到文化遗产保护,77岁的樊锦诗依旧有些激动。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樊锦诗认为当今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不是孤立的,与管理、人文学科等多方面结合的工作”。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十六个字,精确地囊括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的方方面面。

  就敦煌当前而言,樊锦诗用一组数字说明了他们面临的压力。在敦煌石窟刚刚对外开放时,一年游客一两万人。1998年时,这个数字变成了20万。2001年时,变成了31万。2003年后以每年10万人次的速度增加,2015年很可能突破90万。但是,敦煌石窟的结构几乎“就是用木头和泥巴来构建的”,如此脆弱的材料,绵延千年后,如今相当于“重病在身的老人”,当前对外开放的石窟面积主要是20平方米左右,每天进入的游客带来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变化,对壁画“都是伤害”。

  2003年她就提出了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采用数字展示技术,将莫高窟内的敦煌艺术搬到莫高窟外面向游客展示。经过多年建设,去年数字展示中心正式竣工。通过高清主题电影,游客们在进入石窟前相当于“预习了一遍功课”,后面实地参观洞窟的时间虽然短了,但对壁画文化了解得更深。莫高窟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也由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实现了文物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双赢。新报记者彭未风

  没有想到开了头后“会是一辈子

  在敦煌研究院有这样一尊雕塑,名为《青春》,塑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原型就是如今满头白发的樊锦诗。季羡林曾评价: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

  1938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打小在大城市生活学习的樊锦诗起初从未想过,自己人生会有52年扎根于大漠。

  1963年毕业分配时,接到去敦煌研究所的通知时,樊锦诗没有犹豫就选择了上路。这一去,对于弱女子来说,既是一场文化苦旅,更是一次和人生艰难的抗争。聊到当初的生活细节,樊锦诗提到,起初到了敦煌,每走过一个石窟,都美得让她忍不住惊叹。可现实生活条件却让人怎么都美不起来,没自来水、没有电灯、没有卫生设备,消息闭塞。不过,守护条件的恶劣并没有阻挡住樊锦诗前进的步伐,天性好强的她走进石窟就忘记了一切。

  采访中,当话题有分歧时,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彭金章总会在说了几句后就不再强调,选择和樊锦诗的观点一致。这一细节,也是两人几十年生活变迁中各自抉择的一个缩影。

  樊锦诗和彭金章是大学同班同学。分配工作时,彭金章去了武汉,樊锦诗到了敦煌。樊锦诗曾经承诺,在敦煌好好待三年,把壁画、彩塑看够了,就去武汉和彭金章成家。

  三年后,彭金章在武汉没有如约见到爱人的身影,就主动去敦煌找人。对于三年前的约定,此时的樊锦诗心里有了些迟疑,她跟莫高窟有感情了,已经说不出再见。面对分歧,彭金章第一次在大事上选择了尊重樊锦诗的意见。转年他们结婚,一个在敦煌一个在武汉的分居生活也拉开了序幕。只是没想到,这一分居就是19年。

  彭金章也一直觉得,爱人坚守敦煌十分不易,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坚强的樊锦诗两次泪流满面的情景。樊锦诗怀第一个孩子,说好要在彭金章身边待产,两家老人都把婴儿用品寄到了武汉。但是樊锦诗还是在敦煌生了,接到儿子出生的电报,彭金章坐火车、转汽车,挑着担子赶到敦煌时,儿子还光着屁股等衣服穿。一见到丈夫,樊锦诗情不自禁,号啕大哭。

  他们的二儿子从小寄养在河北乡下姑妈家,5岁时,樊锦诗去看他。第一面母子互相认不出来,这让樊锦诗难受得痛哭流涕。

  坚持了19年后,终于有人选择了妥协,还是彭金章。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1986年,彭金章放弃了武汉的工作,来到了妻子身边,和她一起守护敦煌。

  时至今日,樊锦诗坚守敦煌52年,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评选解说词这样说道:“她守护国宝41年,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41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新报记者彭未风文字编辑王月焜

  天津大学用数字技术护航敦煌科学保护

  樊锦诗、彭金章夫妇此次来天大是受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邀请,双方也是因文化遗产保护而结缘。

  由天津大学软件和计算机学院图形图像团队联合建立的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敦煌研究院和其他合作单位合作,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莫高窟壁画本体微变监测和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预控系统的攻关与研发工作。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面向预防性保护的文物本体微变监测这一关键问题上,取得了从基础算法到专用装备和系统的全方位突破。将莫高窟百年周期内的人工目标级监测精度,提升至一年周期0.1毫米监测精度。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国内外在文物本体监测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的关键问题。为壁画病害机理的深入研究,最终实现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给敦煌石窟建立了一套‘本体检测-分析-实验室研究-反向控制’的监测保护风险管理系统,使得敦煌保护有‘数’可依。”天津大学软件和计算机学院的张加万教授介绍,除了与敦煌的合作外,这套信息技术还用于明长城、天坛土木结构、故宫等文化遗址保护中。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