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多渠道助力地产菜发展

06.04.2016  18:52

  今年,滨海新区将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新增蔬菜1000亩。同时,发挥龙达公司、中新生态农业公司等优势,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由龙头企业与市场进行对接,保障蔬菜品质,减少流通环节,解决农民“卖贱卖难”与市民“买贵”等诸多问题,有效调控菜价,促进农民增收。


  多渠道破解地产菜发展“瓶颈


  “只有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基地,滨海新区才能建立蔬菜生产及流通长效机制。”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大蔬菜种植规模,新区将实施设施农业补贴政策,其中,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分别补贴7000元;普通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分别补贴4200元;塑料大棚每年每亩分别补贴1200元。依据此政策,新区将加快6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和10个区级农业示范园建设,市级科技园区和区级产业园区示范推广2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成果。


  作为滨海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天津滨海生态科技园区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蔬菜保鲜库、蔬菜加工车间、物联网监控中心、配送间等均已投入使用。还在塘沽范围内建设蔬菜直销亭30个,为周边居民提供粮、油、蔬、果等优质农产品。


  为提高市民对放心蔬菜的识别和认可,实现本地产蔬菜的优质化生产和安全准出,滨海新区今年将在放心菜基地推行质量安全监管员制,建立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及产品质量安全分等分级制度,每个基地配备质量安全监管员,负责填写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监管日志,随时排查隐患,并进行产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数据录入。蔬菜基地还将建立凭证上市制,依据基地投入品监管证明和产品检测证明,基地产品可加贴“放心蔬菜产地准出”防伪标志。市民通过短信、上网等方式,可以追溯蔬菜产地。


  “互联网+”打通“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蔬菜基地生产稳步发展的同时,新区蔬菜种植户也有诸多烦恼。销售难、资金不足、成本上升等传统蔬菜种植桎梏,让部分种植户陷入“越种植越亏损”的怪圈。为突破发展窘境,新区不少蔬菜种植经营者开始试水“互联网+”、进行蔬菜深加工、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引入新技术降低成本等,新区蔬菜种植正迎来“版本升级”。


  浩龙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洪明表示,计划于近期开设蔬菜销售网店,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来带动蔬菜销售。同时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并将开设更多门店以规模化发展赢得市场。“为扩大蔬菜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我们正积极推进保鲜蔬菜出口业务开展,预计今后基地出产的大白菜、西兰花等蔬菜将在韩国等国家销售。”刘洪明告诉记者。


  扩大直营店数量、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也成为不少蔬菜种植基地的法宝。“与其他蔬菜大棚冬季采用燃煤升高棚内气温相比,由于我们依托温泉资源,采用自然循环的方式自然升温,既节约成本又更加环保。”天津滨海生态科技园区负责人表示,为扩大销售渠道,龙达进一步扩大直营店的数量,并开始尝试搭建微信、APP、网上商城等电商平台,使市民更便捷地购买优质蔬菜。


  “为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等蔬菜产销‘最后一公里’问题,新区积极加快安全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餐、农校、农企、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并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可追溯体系。”新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坦言,由于传统农产品价格变动大,收益难以保障,加之资金、技术不足等问题仅靠种植户自身难以解决,希望相关部门能予以更多资金、政策等扶持。


  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认为,连锁型蔬菜直营店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可以实现质量追溯,且产品更加新鲜,质量有保障,能满足市民需求,不过还需要政府在税收、资金方面的支持。目前,要走出经营困局,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另一方面,直营店可以销售耐保存的农特产品等,提高盈利水平。此外,为了实现生产基地和消费者的双赢,可以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基地以销定产,降低风险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优质廉价的新鲜蔬菜。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