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全国两会的十大职工利益话题⑨:劳动仲裁难题

19.03.2015  10:34
                案例
                张先生反映,他跟着陕西铁道勘测有限公司干活已经有十多年,每次都是以口头协议形式结工资,之前都能按时结清。2013年,他与其他工人仍旧以协议工的形式到新疆去干活,去的时候承诺是150元每天,结果干活的第一个月却是100元每天,第二个月120元每天。回来的时候总共少给了他近3000元工资,找了几次负责人都没有要到,现在他不知道能不能要到钱,怎么要回来?
                本案维权较为困难,首先,张先生很难证明双方约定工资是150元每天;其次,张先生已经按较低工资标准领取了工资,行为上有视同认可的嫌疑;再次,当时没有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时间过去太久,劳动争议时效为一年,如果本案从新疆干活结束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年的话,劳动者将丧失胜诉权。
                请劳动者注意:第一、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合同,明确工资标准、工作地点等细节。第二、出现争议及时维权,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不要拖时间,避免超过劳动仲裁时效。农民工如果想通过法律途径要回工资,提前要留下充分的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单、欠条、人证等能证明自己劳动的材料。
                现状
                目前,我国采取“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但案件处理周期过长,使劳动争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审诉讼3~6个月,第二审诉讼3~6个月,必要时还可以延长。
                劳动争议仲裁办案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办案经费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案件处理缺乏监督机制,都导致了目前劳动争议案件在劳动仲裁过程中,效率不高,久拖不决。加上法院在立案审查过程中,往往以“未经过劳动仲裁”为理由拒绝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使劳动者陷入两难境地。
                代表委员建议
                朱正栩代表建议:劳动者往往因为维权程序环节太多、程序太烦琐、周期太长而难以维权。这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劳动者维权的前置条件,但因为劳动仲裁的程序设置过于复杂,很多普通劳动者很难走完仲裁这个程序,维权自然更谈不上了。建议将仲裁由劳动者维权的“前置”条件改为“选择”条件,减少劳动者维权的环节,缩短周期,让法律能够及时保护那些真正受到伤害的劳动者。
                张渝田委员建议,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维权的法律效率,严惩恶意欠薪者。在农民工普法宣传中要重视案例的宣讲,在案例中贯穿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法、怎么用法维权。“在普法中,要重视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一个法律条文可能给人印象不深,但已经发生的反面案例能让人印象深刻。
                施杰委员建议: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真正让劳动者来做选择究竟是选择劳动仲裁还是去法院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邹先荣委员建议:实际上职工选择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劳动争议案件立案,这都是职工自己的自由。我们要讲公平,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
                郭稳才委员建议:裁审之间对同一案件重复取证、重复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成为突出问题。
                潘晓燕委员建议:真心希望我们的职工能够在维权过程中能够更顺利、更便捷。希望我们的呼吁能够引起重视,让更多劳动者能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