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况不容乐观 劳动挂钩升学能否让学生真勤快
天津北方网讯: 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生的“勤劳品质”和劳动状况,天津市教科院面向全国一万多名中小学生做了一次相关调查——
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评价结果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消息一出,立即引发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与热议。那么,目前,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如何?该意见出台后,又是否会有所改变呢?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调查中小学生劳动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生:逾四分之一家长从不让孩子做家务
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对家务活的看法,认为也是自己应该干的占91.2%;班上值日做卫生时,愿意做,认真打扫的占83.4%。这表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劳动意识。对小学生来说,玩是愉悦心情的最佳途径。家务劳动其实也是玩的一种方式,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干家务活(如洗衣服、扫地、擦地、洗碗、洗菜、倒垃圾等)时,自己主动干的占62.7%;当父母不在家时,自己做些简单的饭菜来吃的占63.1%;在家,袜子自己洗的占70.7%。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六成左右的小学生能主动干家务,自己洗袜子,自己做些简单的饭菜来吃。这表明,当前三成多的小学生劳动习惯严重缺失。同时,超过四分之一的家长从不让孩子做家务。
中学生:四成中学生劳动习惯严重缺失
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对家务活的看法,中学生认为也是自己应该干的占87.9%;班上值日做卫生时,愿意做的占66.7%。这表明,多数中学生具有承担家务劳动和班级值日的意识。在干家务活(如洗衣服、扫地、擦地、洗碗、洗菜、倒垃圾等)时,自己主动干的占53.9%;在家,袜子自己洗的占68.0%;当父母不在家时,自己做些简单的饭菜来吃的占62.1%。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有六成左右的中学生能主动干家务,自己洗袜子,自己做些简单的饭菜来吃。可见,当前四成左右的中学生劳动习惯严重缺失,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走访实际情况比调查更令人不安
中小学生家务劳动如白纸
七成学生起床后不叠被,八成不扫地不洗碗,九成不洗自己的衣服。连日来,记者在南开区、河西区、和平区各选取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采访了100名学生的家庭劳动情况,显示出的结果比来自教科院的数据更不乐观。
现实生活中,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非常多。“勤劳是中华传统美德,但是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哪有那么多活儿非让孩子干啊!再说孩子还这么小,以后长大了自然就会做家务了。”一位家长说。采访中,很多家长都持有相似的观点,这也直接造成了孩子的家务劳动犹如白纸一样的现实。
劳动教育开展“冷热不均”
家务劳动犹如白纸,那么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又开展得如何呢?
据了解,目前,全市小学和初中都开设了劳动技术课程,高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而这些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这也就意味着该类课程不仅有教材,还有课标,而且学校必须要保证这类课程“开足开齐”。
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劳技课在本市开展的情况可以说是“冷热不均”。“在这方面,天津有全国的典型,有这类活动开展得很精彩的学校,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只停留在‘开足开齐’课程,甚至有个别学校连这个都无法保证,就更不用说授课质量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探究归根结底与考试、升学无关
中小学生劳动观念差以及所掌握的劳动技能也很差,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认为“现在对于孩子来说,与考试、升学无关的都是‘闲事’”。
“一放学孩子就得写作业、练琴,有点时间,还恨不得到小区玩儿会儿,哪有时间再干家务。”一位家长坦言。
采访中,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天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否则就考不出好的成绩,没有好的成绩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也就没有了好的前途,所以铆足劲儿奔着分数去,任何与分数不相干的,在家长们看来都没有用。
“说实话,我也不反对孩子做家务,但学习任务这么重,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拿不出好的成绩行吗?将来找工作,人家只看你文凭,谁会问你劳动怎么样!”另外一位初中学生家长对记者说。
家长是这样的态度,部分学校的想法也是大同小异。“各学科之间,班与班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他学科的课都是固定的,所以有时候有的主科老师提出想占用一下‘劳技课’为学生们‘讲讲内容’,我们班主任非常理解,一般还会帮助协调。”一位中学班主任坦言。
也正是由于与考试、升学都搭不上边,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不愿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劳动教育上面,每周仅有的几十分钟劳技课也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
虽然属于国家课程,但在学校中几乎变成了“边缘”学科,已是劳技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它的授课老师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自然不能与那些主科相比,所以,现在不少中小学都在面临着劳技课专业教师缺乏的难题,“现在是好老师想招招不来,可是真要是遇到了好老师,学校又很难在招聘时把宝贵的招聘名额分给‘劳技’科目。”一位校长坦言。此外,由于劳技课教师的职称评定相对困难,学校对劳技教师的评价没有明确的准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劳技方面的督导评估所占比例很小,使得现有劳技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流失严重,劳技课教师很少,优秀的劳技课老师则是少之又少。
各方观点
中国教育协会中小学劳动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程老师:
能否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落实,无论是通用技术课还是劳动与技术课,都应该有专任的教师负责,在专门的教室开课,我们需要提升劳动教育相关的师资水平,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肯在人、财、物上投入。另一方面,家长的响应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可以在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劳动教育不会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冲突。
其实在天津,九年级和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劳动相关的评价要求。这次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在3至5年内建立劳动教育体系,是一次强化,因此预计市教委会对总评价表有改动。对此,我们不能太急,也不能不急。我不认为这些措施马上就能见效,不过教育部经过广泛调研,出台《意见》就已经表明对劳动教育的重新重视。从长远来看,我想劳动教育最可贵的是,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的孩子,在实践中某一方面的潜力都可能被挖掘出来。
多年担任中学班主任的马老师:
我觉得关键还是评价机制,毕竟现在高考还是不能改变的,学校鉴于升学的压力,可能还是会将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比如现在的学农,学生在外几天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只是得到一个学分作为参考。要使学生更多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何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是一个问题。另外,除了硬性的评价要求督促学生,社会大环境的鼓励也很重要。有些国家会鼓励学生做义工,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国情适当借鉴。如果我们社会上下形成了一种重视下一代劳动教育的意识,学生参加劳动就更积极了。
初三学生家长于芬:
我们家孩子14岁了,在家也不爱做家务活。如果有学校的力量加入的话,我是非常支持的。对现在的学生来讲,升学、学习成绩的确重要,但真正对他们产生长远影响的是青少年时期养成的综合素养,包括情商、自立的思想,这些在劳动中都能获取。现在一些学生学习成绩是很好,但往往很自私、自我。可能是这一代独生子女不太能理解感情的珍贵吧。如果学校能一个学期多组织几次校内外劳动,让孩子们在集体劳动中感受到乐趣,也能增加他们的友谊。
市教科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马开剑: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通过劳动课程、劳动实践、项目活动、整合渗透四个载体加强劳动教育。一是在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或“生活与劳动”或“生活中的劳动”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或“劳动中的技术”课程;在高中则依靠现有的通用技术,来深化渗透劳动的理念与价值。二是,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本身的实践来进行,让学生在劳动的体验中得到劳动教育。三是开展项目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四是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整合,同时,在政治课程、历史课程,尤其是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进行劳动教育。
市教育科学学会副会长余强基:
学校劳动教育应着重发挥劳动的人文价值。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发挥它的特殊的育人功能。除了树德、增智、健体、益美的功能外,还应拓展到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实践活动,学会合作和创造。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关注互联网思维、创客思维、云计算服务、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定制生产等发展趋势,认真吸纳各类新创的思维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像学校德育一样,必须有劳动教育这一特殊的独立的课程。同时,劳动教育还应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