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教育系统首批命名15个高校劳模创新工作室

19.01.2016  14:21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6-1-18。       

   
   
       
            记者    秦帆                        本报讯“我们学校通过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了印刷行业的发展。其中,由学校自主研发的JDFSS-1多功能静电纺丝试验机通过了市科委的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仅2015年,获得了专利33项,创效20万元。同时,很多专利产品被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儒仕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天津职业大学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头人仇九安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教育系统共有39个市校两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首批命名了15个高校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辐射力,激发教职工们创新创业热情,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据市教育工会负责同志介绍,教育系统中的39个劳模(技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技术的研发、创作,取得创新成果专利299项,创造经济效益达24917万元,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其中,高校系统在创建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工作室引领教职工创新,以成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劳模的辐射效应。创建工作实现了“要我创建”到“我要创建”的转变,打破了以往一人唱独角戏的模式,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在创建初期,市教育工会制定了《关于在高校创新系统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意见》,提出将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助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有效载体。为进一步发挥劳模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教职工通过创新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市教育工会还通过设定基本条件,制定主要职责和任务来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在多个领域培育出不同类型的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如:工业大学牛萍娟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借用当前“新潮”的科技手段与LED灯相结合,将每盏LED设置安装一个智能系统,使其能用一个独立的IP地址,即可实现精准化地理定位、远程可控、运营状态跟踪等功能。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城管、交通、环卫、广告及车联网等领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理工大学苏长来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计报酬地深入近郊远县、城镇社区指导、宣传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目前带动了2万多人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中。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使职工们能够借用此平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此外,市教育工会还依托全市工会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跨行业合作机制,鼓励教职工在不同领域内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实现人才、技术、成果集群化发展。据悉,市教育工会每年年底将对劳模(技术人才)创新工作室进行检查考核,对于考核不达标者,将不再保留天津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使劳模(技术人才)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