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怀念贾大山

26.02.2016  20:39

  说实话,2014年之前我并不知道贾大山是谁,我应该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写的《花市》,但当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光明日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旧文《忆大山》。习近平这样写道,“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我非常好奇,贾大山这位作家具体写了些什么,能让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参谋和榜样。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他的作品看,发现像贾大山这样的作家,如今还真是不多见了。他的作品有人情接地气,他通过写生活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普通农民的故事来引发人们对于国家治理、法治建设的思考。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贾大山在《花生》、《取经》和《花市》三部作品中具体思考了哪些法治问题和其中契合的法理。

  一是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之间的平衡,“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关系只有在正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建立。当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有严重障碍或者是自己的现实损失过大,而只能实施违法行为时,行为人无须负法律责任。德日刑法将该理论上升为法律,成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缺乏期待可能性。小说《花生》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它蕴含了“法律不强人所难”的道理。贾大山当知青时,花生是中国的稀有珍品,那些终年不见油星的公社社员趁队里播种花生,发疯似地去地里偷花生种子解馋。生产队长既明白社员偷吃花生种子是错误的,不符合集体财产至上的一般正义。同时他也明白不能期待社员完全依靠道德约束而不吃花生种子,这不符合人肚子饿就要吃东西的个别正义。生产队长没有对第一年偷吃花生种子的社员做出过于严厉的惩罚,而是在第二年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想出了播种前让社员吃饱油条下地干活,播种后让初来乍到、没有私情的贾大山逐个搜口袋的办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法治建设不仅需要严格的法律道德约束也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只有这样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之间才能达到平衡。

  二是法治国家的通行规则,“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对政府而言,不但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作为公民,不仅要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无禁止即自由),而且要勇气去监督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小说《取经》通过写王清智向李黑牛学习“掏沙换土”经验,引发了人们对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思考。在国家主导政策发生偏差时,一个普通公民能够做些什么?李庄支书李黑牛做了示范。这也正是王庄支书王清智需要取的经。正定沙地多,王清智虽发明了“掏沙换土”改良农田的好办法,但因怕被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没有大规模实施。文革期间,“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疯狂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鼓吹和宣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变修”等等谬论,把凡是积极进行生产建设的人都诬蔑为“唯生产力论”者,进而大加讨伐、大举批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黑牛不畏惧“四人帮”,以《共产党宣言》和毛主席的《实践论》为依据,带领群众治沙改良田。粉碎“四人帮”后,李黑牛在全县大会上做经验介绍。坐在台下的王清智深刻反思为什么王庄的“掏沙换土”没有成功?王清智认识到王庄的“掏沙换土”没有成功“四人帮”干扰破坏是主要原因。可是李庄呢?不是处在同样的干扰破坏之下吗?王清智继续找原因第一层“我这个人善于务虚,人家黑牛善于务实”;而第二层也就是王清智念出的那两句诗文——“要学参天白杨树,不做墙头毛毛草”。不要小看了这个结论,如果说第一层的原因还只是实与虚的性格使然,那么白杨树与毛毛草之喻则早已进入了法治建设层面的探讨。当历史环境、政策水平都由于某种局限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时,公民的人格精神是否也在萎靡?公民不敢维护自身权益,没有勇气去监督政府,普遍陷入“随风倒”的潮流中,是否已成为制约我们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保护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小说《花市》通过买和卖这一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来讲述该道理。一个乡下大爷看上了一个乡下姑娘卖的令箭荷花。姑娘标价15元老大爷只肯出10元,二人经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2元成交。而正在这时半路杀出个年轻干部,他也看上了这盆花,加价到13元。如果只是价格之争倒也罢了。关键是年轻干部蔑视农民、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小说这样写道: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的?”“严村的。”“你们村的支书是谁?”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但爽直、有正义感的卖花姑娘不干,她将花卖给了老大爷,用行动捍卫了农民的尊严。故事结尾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姑娘的反应也甚是干脆,“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花市》这部小说曾选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我认为此文选入课本的用意并不只在进行人物描写与人物对话的语文教学,更在对公民平等权的肯定和对官僚特权的批判,是从培养广大中小学生法治意识的角度考虑的。

  为什么怀念贾大山?我认为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像贾大山一样热爱群众、热爱生活、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家和普通公民。天津市司法局政研室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