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共享:景区规划与管理新理念

08.12.2015  13:29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新时期旅游发展中,景区尤其是城市依托型景区应注意处理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力求成为旅游业推进共享发展的重要载体。

    主客共享:国民休闲时代景区的新使命

    景区是旅游地吸引力的主要来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在传统的观念中,景区尤其是标志性景区主要是接待外地游客的场所,对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考虑得较少。在景区规划中,社区居民通常也被视为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但主要是从社区参与、利益分享的角度来看待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显而易见,“人民群众”既包括外来游客,也应包括当地居民。所谓“主客共享”,就是某一旅游设施或服务既面向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也考虑当地居民的休闲需要。相应地,主客共享型景区就是既服务于外地游客,也服务于本地居民,兼顾两者休闲旅游需求的景区。

    城市依托型景区:主客共享理念实施的主阵地

    城市依托型景区是指位于城市建成区或郊区的景区,其基础设施、接待服务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昆明的莲花池、官渡古镇、西山风景区、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它们有的地处城市中心区,有的位于城市郊区或拓展区,与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同时,它们拥有特色较鲜明、等级较高的旅游资源,对外来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经由媒体宣传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些先锋游客会自发前来游览。

    在现阶段,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两种模式:当地居民主导型和外来游客主导型。前者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日常、周末或假日休闲,通常以开放式市民公园的形式出现,如莲花池公园、翠湖公园;而后者主要接待外地游客,一般是封闭管理的景区,如金殿景区、西山龙门景区。这些利用方式阶段性地满足了休闲旅游需求,但时至今日也出现了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地居民主导型休闲场所。例如,莲花池源于唐代,到了明朝初年就是“滇阳六景”之一,有“龙池跃金”的美誉,后来成为吴三桂修建的安阜园所在地,留下了陈圆圆的梳妆台、永历帝陵等历史遗迹。在环境综合整治与公园规划建设中,主要着眼点在于“莲花十景”的营造和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而没有充分考虑展示昆明历史文化的旅游服务功能和外来游客的体验性旅游需求。从2011年起,免费开放的翠湖公园也提出了建设历史文化名园的设想。不少专家认为,作为昆明的历史文化名片,它留给昆明的所有历史文化记忆和认知需要共享。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翠湖应及时转型,建设历史文化名园,并适当收费、控制人流量。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规划与管理部门应树立主客共享的理念,统筹考虑本地居民休闲和外来游客体验的需求,综合运用客流时空管理的各种手段,创造性地解决两种需求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建设主客共享型景区。

    主客共享型景区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要求

    主客共享型景区对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以昆明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1)树立城旅融合理念。城旅融合要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更加注重文化特色挖掘、建筑风貌展示、系统形象设计和休闲环境营造,大力开发具有旅游功能的特色街区、主题广场、文化公园、城市综合体、休闲娱乐中心、旅游购物场所。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2360亩,是以治理滇池污染为首要目的、兼顾市民休闲需求的复合功能场所。除此之外,该湿地濒临滇池,与官渡古镇、螺蛳湾商贸城两个4A级景区以及建设中的云南省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文苑相距不远,体现了昆明提升城市品质的努力以及与友好城市苏黎世的合作,理应成为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因此,应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在建设现代新昆明和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背景中系统思考泛亚国际城市湿地的旅游利用问题。

    (2)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泛亚国际城市湿地是昆明诸多环湖湿地中的一个,在资源本底上和主体景观上与其他湿地没有本质性的差异。除了体现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成果的瑞士园,引入瑞士知名钟表、巧克力等手工作坊外,该湿地与湖滨带上的其他湿地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特色。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昆明市不少分散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有鉴于此,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在实现其基本功能、提供市民休闲环境之外,还可以考虑展示古滇文化中与水相关的习俗、滇池沿岸农耕文明与渔业文化、昆明市的水利文化。例如,古滇国先民多环湖而居,以种植水稻为生,出现了便于水田劳作的“魋结”发型和腰扎宽带的短袖贯头衣、方便傍水而居的杆栏式建筑、便于水田锄掘的宽口铜锄,还有与水田生产生态密切相关的牛神、蛙神、蛇神崇拜等原始信仰。再如,为治理滇池水患、利用滇池水资源,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水利名人,如赛典赤·赡思丁、钱沣、缪嘉祥、许义浚,留下了众多故事和遗迹。这些都可以在泛亚国际城市湿地中以情景雕塑、景观小品等形式加以再现,体现地方特色,提高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考虑运用现代展示技术建设云南省高原湖泊与湿地博物馆,让外来游客全面了解高原湖泊湿地景观及其环境保护情况,作为展示、推介云南省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窗口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3)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空间分区是旅游地协调不同功能、塑造完美旅游体验的重要手段,也是主客共享型景区的基本规划理念和管理方法。主客共享型景区功能分区应以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分布为基础,以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以避免不同游客群体游览同一景区时可能发生的冲突为目标。例如,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可以划分为主题旅游体验区、湿地生态观光区、环境教育功能区、市民休闲娱乐区、综合接待服务区,其中主题旅游体验区主要面向外地游客,市民休闲娱乐区主要面向本地居民,湿地生态观光区、环境教育功能区、综合接待服务区兼顾两者的需求。湿地景观以外的地方特色旅游吸引物设置在主题旅游体验区,可以适当收取门票以控制客流量、补偿维护和管理成本。市民休闲娱乐区设置一些常规的环境友好型休闲项目,外来游客一般不会在这些项目上花费宝贵的时间。湿地生态观光区、环境教育功能区则可能会吸引部分外来游客,多数游客不会停留太多时间。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化矛盾为共容,兼顾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

    (4)制定客流调控预案。主客共享型景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在某些特殊时段的客流量较大,主要是在周末、节假日。如若控制不当,可能会影响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降低满意度、影响旅游形象,同时可能会引发本地居民的不满。因此,应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周末、节假日客流的时间变化规律,提出高峰期客流调控方案。例如,完善信息发布和旅游预警制度,加强对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引导,优化入口布局和游览线路,加强主要节点客流的实时监控,实施人车分流和临时交通管制,采取增加出入口、设立单行线、控制园内滞留人数等客流疏导措施。收费景区一般可以通过对本地居民凭身份证办理月票、年卡的形式提供服务,但可以视情况规定使用条件,尤其是节假日的使用条件。不少景区执行分时间管理的方法,每天上午八点之前、下午六点之后不再收取门票,以便于本地人进行诸如晨练之类的活动。这种方法为主客共享型景区客流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5)策划主客互动项目。同时面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服务是主客共享型景区的基本特征,这固然为景区规划与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若利用得当,则可能转化为优势。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景区资源特色和开发现状来创意策划主客互动类的活动项目,将其辟为主客交流的平台。如,邀请以周边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业余文艺团体编导以滇池生态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的方言剧,在环境教育功能区演出,并与游客交流;为昆明市爱鸟协会、爱鸟护鸟志愿者队伍提供场地和服务支持,为游客讲解常见水鸟的类型、观鸟技巧并组织观鸟比赛等,促进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接触和交流。

    (6)关注弱势群体休闲需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共享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主客共享型景区发展中应关注包括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孤寡老人等在内的弱势群体的休闲需求,借鉴西方福利旅游、社会旅游的理念,结合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营销,创造性地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除了执行国家关于特殊群体的优免政策之外,还应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设立无障碍设施,配合重阳节、全国助残日等节日推出优惠措施和针对性活动,招募志愿者向老弱病残群体提供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