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工会2016】系列报道之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职工掉队

16.01.2017  20:05
记者        葛文琦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015年底,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立下愚公移山志,宏伟蓝图干到底。
  2016年初,全总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大局,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制度保障”护航,将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工作列为重要工作。“确保到2020年困难职工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去年以来,全总先后出台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重新修订《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五类重点人群、“四个一批”解困脱困途径和建档立卡、精准帮扶、落实责任等具体要求……
  精准发力,用“制度保障”温暖困难职工
  “在帮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中,如何精准识别困难职工,建立起精准帮扶的解困脱困工作机制,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全总保障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各地工会将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精准帮扶工作机制。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如何做到“精准发力”?
  精准识别,通过科学制定各地困难职工标准,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审批、信息录入等,把困难职工识别出来,去年10月份已完成全国困难职工的建档立卡工作。
  精准帮扶,在识别困难职工后,针对致困原因确定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后,结合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台账,确保帮扶效果。
  精准管理,建立起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数据库和管理服务客户端,将解困脱困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当中动态管理,实现解困脱困对象有进有出、帮扶信息真实可靠。
  各级工会深入到困难职工家庭中,详细了解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真实需求和思想动态,建档立卡,制定帮扶措施,一户一档案,一户一措施;深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和困难职工较多的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劳动关系变化、职工生产生活和权益实现及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深入到基层和困难地区,全面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困难职工的社会保险覆盖情况,从而做到精准帮扶。
  结合实际,瞄准“贫根”、对症下药。
  ——青海省总投入经费830万元,协调省市有关部门落实扶贫项目建设资金1443.5万元,结合定点贫困村实际,投入483.75万元由3个贫困村合建蛋鸡养殖项目,以合作社+农户方式运行。还投资68万元为贫困村购置19台农机具,为村民购买1.44万元中藏药苗,鼓励村民种植中藏药,打破贫困人口无固定收入的局面。
  ——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总开展创新工作,创建“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的帮扶模式。杨柳铺乡创业女青年王繁荣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王繁荣参加仿真花加工创业培训班,并获得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现在她发展仿真花加工户130多户,月收入平均在1300元左右,仿真花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肩负着亿万职工的期待重托,唯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分类施策,携手困难职工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关键在于“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援助等方式,以就业创业解困脱困一批;针对因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或没有落实相关社保待遇的困难职工,将其纳入国家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一批;针对因病致困的职工,推动将其纳入大病保险和医疗互助保险保障一批;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通过社会救助兜底一批。
  ——青海工会从2016年“两节”送温暖活动开始,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困难职工帮扶积极实施“四个精准”、“四个一批”等帮扶措施,力争到2018年底,使目前在档的5万多户困难职工家庭基本实现脱困目标。
  ——吉林省总为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精准掌握贫困户信息资料。省总机关104名党员与5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制作联系卡,已有300余人次直接到贫困户家中对接帮扶、捐赠钱物。截至2016年11月末,省总机关干部为贫困村捐款27200元,用于为贫困户办理新农合医疗保险。
  积极推进各类困难专项救助措施落实。包括协调有关方面推动依法解决低保职工社会保险相关待遇落实问题;开展职工互助互济服务,重点关注特困职工家庭,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帮扶中心(站点)作用,帮助有困难职工解决应急生活困难问题等等。
  ——“两节”期间,江苏工会开展“1+1+N”送温暖活动,省各级工会预计筹集送温暖资金约2亿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农民工等将在20万人次以上。省总工会本级筹集1247.2万元,比去年增加近百万元,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支持财政困难县区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