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当劳模 终身作表率 宁河县有批永不停步的老劳模

13.01.2015  14:00
天津工人报》(2015年01月09日    01版)
   
                居委会主任的一天
     人物背景:付士勇,1945年3月出生,宁河县芦台镇光明新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都说社区主任是“小巷总理”,事无巨细。日前,记者“蹲点”宁河县芦台镇光明新区社区进行了体验。
     吃过早点,付士勇8点准时到社区办公室,因“三佳绿色驿站”在社区开展闲置物品交换活动,是环保公益活动,他要把这项活动融入每个家庭,人人都参与,把好事办好。他安排印发宣传材料,在社区银屏上进行宣传,确定转天上午8点30分在社区广场举办活动,安排张景霞、刘承珍二位队长带领健身队、舞蹈队成员为活动助兴。8点30分,付士勇去芦台镇政府参加镇党委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并进行活动测评。
     下午2点,付士勇回到社区,组织召开社区党支部会议。一是传达镇党委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总结大会精神,结合社区情况,召开社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二是对张辉、叶林、孙平、王金凤四位同志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投票表决。三是按照县民政局和镇政府要求,推荐1个社区先进社会组织,1个社会组织先进个人。四是讨论商议闲置物品交换活动的组织、程序、记录、总结等事宜。下午4点左右,付士勇向来社区指导工作的县环保局同志汇报闲置物品交换活动的准备情况,并一起检查了活动标语悬挂、程序安排等准备工作。
     晚上7点10分,付士勇接到社区庆丰里6号楼2单元101室病残人李佩荣大娘的电话,说屋内的灯全不亮了,要求给解决一下。他立即与社区志愿者、精通电器的田庆生联系,田庆生答应立即去帮助处理。8点,付士勇与田庆生联系,老田说,已经给修好了。
     平静而琐碎的一天过去了,记者有些吃不消,付主任却乐此不疲。今年已经69岁的付士勇把工作比作家常便饭:“社区和居民的关系就像一家人过日子,日子天天过,服务不能‘断顿’啊!
     美丽乡村一面旗
     人物背景:刘俊仕,1951年6月出生,现任宁河县岳龙镇小阎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前的宁河县岳龙镇小阎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人吃不饱饭,小伙子娶媳妇都很难。如今的小阎村却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耕地都建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区,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面旗帜。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小阎村的当家人、今年6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刘俊仕。
     刘俊仕是如何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的呢?1978年,他借着改革春风,带领群众率先打破农业生产“大锅饭”,实现包产到组。第二年粮食产量由18万斤增长到25万斤,解决了群众吃饱饭的问题,被誉为宁河的“小岗村”。
     上世纪80年代,刘俊仕带领群众发展药材种植,每年生产加工药材300万斤,使村民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90年代,发展露天蔬菜种植,亩收入达到1000元。在此基础上,又带领群众由露天蔬菜种植向大棚种植转变。建设大棚没有资金,他卖掉家里饲养的6头奶牛,并组织党员出义务工。冬天,他去检查建棚工地,不慎把右腿跌折,腿打上石膏后,他让老伴用三轮车推着到现场指挥。就这样在2008年,大棚蔬菜取得好效益,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
     为使温室大棚充分利用,发挥效益,刘俊仕带领村民探索出“两年三茬”种植模式。以往每年6月,温室番茄拉秧后,到11月才能再种番茄。温室大棚有5个月的闲置,现在采用抗高温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加种一茬。11月采摘,那时正是番茄生产淡季,可以卖个好价钱。12月,还可以再种一茬,来年4月又可采摘。这样,一个温室大棚可以多增收3万元。现在全村依靠种番茄,每年人均收入就超过3万元。
     高效农业发展起来之后,刘俊仕又在专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他带领群众在全县率先成立4个蔬菜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民承包的土地作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收益按土地入股比例分红,既使土地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目前村民已拿到6笔分红,是全县第一个农民享受“股民”待遇的村。
     村子富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刘俊仕想到的是让祖祖辈辈生长在农村的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对村庄进行美化、硬化、绿化、亮化,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他带领群众实施全县首个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民别墅区建设。现已建成108座农家别墅,每户一座230平方米,余下28座用于发展旅游业。走进小阎村,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下)本报记者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