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议的报道:东风吹来满眼春

29.12.2014  11:10

 

来源:    ——《工人日报

  12月24日至25日,冬至刚过,北方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数九寒天。此时在北京召开的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议,却涌动着无尽的暖意与温情——
  “高度重视经济新常态下职工生产生活方面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
  “帮助职工通过正常途径依法伸张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既为职工提供物质服务、生活服务,又为职工提供发展性服务,特别是要重视对一线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青年职工等群体的服务”。
  “工会工作一定要去‘机关化’,真正按照‘职工之家’的要求建设工会机关,真正按照‘娘家人’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工会温暖可信、安全可靠、解决问题”。
  ……
  这些来自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想法和共识,向外界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常态新挑战,2015年的工会工作,正在迅速找准定位、谋划布局,明确路径、奋力前行!
  新常态,尽快适应才能迎头赶上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阐述,定调了明年工作的总基调。在此背景下,工会工作如何适应“新常态”?在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上,这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新媒体的兴起让讯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便捷,青年职工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的维护和职业成长……这些“新常态”都让北京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曾繁新感到“时不我待”。
  其实,“新常态”带来的压力也萦绕在每一位工会干部心头。
  “深刻理解新常态,形成工作新状态。”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张大卫最关注的是,在“爬坡过坎、调整转型”时期,面对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业出现的职工工资减发、停发状况,工会组织该如何减少对职工造成的“阵痛”,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工作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作为沿海地区工会干部,厦门市总工会副主席陈永红深感作为工会干部面对新形势的紧迫性。在厦门,劳动关系日渐复杂,需要工会干部提高“适应能力”,对职工诉求心里有底。但他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小微企业工会组建依然是个难题。“我们不能坐等问题解决,必须走出去,到企业中去,为职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职工感到工会的力量,让企业认识工会的价值。
  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工会供给是否有效对接?工会组织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是否足够?工会依法维权能力与职工权益维护状况是否相适应?工会主席们心中的答案并不乐观。而要解答这些问题,各级工会组织必须俯下身去,走进职工之中,“把工作做到职工需求前面”。
  正如曾繁新说的,“我们不但要清醒面对,更要行动起来,迎头赶上。
  新机遇,直面挑战方可主动把握
  一天半的会期,对于热切地希望从会上获得未来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的各地工会干部来说,时间显得尤为宝贵。
  “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深化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制定‘十三五’劳动竞赛规划,继续开展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产业行业劳动竞赛”;“培育更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劳动竞赛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延伸,使劳动竞赛在增加职工收益、提升职工技能、促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工作报告里的各项“规划”,让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工会主席马金明“心潮澎湃”。
  他所在的企业有着近60年发展历史,5万多名职工,安全生产压力大,转型升级任务重。不过,这位基层工会主席也在日常工作中真切感受到职工在挖潜增效中蕴藏的无穷力量。
  “2012年,我们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只有几个,到今天已经发展到110多个,职工全年创新成果有680多项,创效2.8亿元!”摆出这组数据时,马金明满脸笑容,既喜悦,更自豪。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给工会工作提出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宝贵机遇。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这对各级工会来说,无疑是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进程,依法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大“东风”。
  “工会工作应该牵住‘牛鼻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总工会主席王跃飞认为,应尽快推进工会干部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法律工作者队伍建设。
  “源头维护是关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张百如直言,工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劳动法律的立改废释,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诉求和工会的建议主张。不过,这要求工会干部首先要知晓法律、熟悉法律,善于运用和落实法律赋予工会和职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