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渝铁路破解多项复杂特殊地质环境施工“世界难题”

30.09.2017  23:45

  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条连接中国西北与西南的铁路大动脉,在9年建设期间,面对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破解了多项“世界难题”。

  兰渝铁路全长886公里,途经甘肃、陜西、四川、重庆,穿越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开通运营初期每天开行货物列车30对,全年运输能力预计达6000万吨。

  据介绍,兰渝铁路是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铁路之一。兰渝铁路通过的黄土高原区和秦岭高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隆升区边缘地带,是华北、扬子、青藏等多个板块汇集部位,地质环境极为复杂特殊,穿越区域性大断裂带10条、较大断层87条、大的褶皱43个。

  勘测表明,兰渝沿线有第三系富水粉细砂、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瓦斯、岩溶突泥突水四大高风险隧道群。

  专家一致认为,在这些地层中挖隧道,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沿线地质条件是“中国罕见、世界难题”。

  甘肃定西市漳县与岷县交界处的木寨岭隧道全长19.1公里,遭遇世界铁路隧道建设中最高的地应力。“木寨岭里脊核心段的地应力最高达38.88兆帕,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3888吨压力,是此前世界铁路隧道施工中所遇最大地应力的近3倍。

  据施工方介绍,在极高地应力挤压下,部分已经修好的隧道衬砌被挤碎。

  经过一年奋战,木寨岭隧道拆换补强工作在今年7月全部完成。施工方通过不断试错、探索,形成了高地应力软岩挤压流变特性、极高地应力软岩抗变结构体系等科技成果。

  在攻克胡麻岭隧道“第三系富水粉细砂”世界地质难题中,施工人员取得了超前辐射状降水通道系统等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长达28公里的西秦岭隧道,成功解决了皮带运输机条件下TBM同步衬砌技术,周掘进、月掘进纪录刷新了世界纪录;桃树坪隧道首次应用“PST-60水准旋喷成套设备+超前预加固技术”,是中国行业首创,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攻坚克难,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在项目初期,原铁道部和兰渝铁路公司就决定以兰渝线为依託,在特长隧道修建技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同济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大、兰州交大等院校共同参与。建设期间,国际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卡罗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梁文灏等专家先后近40次到现场调研指导。

  兰渝铁路科技成果之多,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很少见,许多成果仍在总结中。复杂的地质倒逼了兰渝铁路科技成果“喷涌”,截至目前,参建各方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取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70余项,形成各类工法总结31项。

  兰渝铁路为同类地质的国内外公路、铁路隧道施工提供了兰渝方案、贡献了兰渝智慧,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