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07.05.2015  17:32

 

湘政发〔2015〕12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意识,明确粮食安全责任 (一)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意识。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着眼大局,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坚决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自觉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的基本任务抓好抓实。(省发改委、省农委、省粮食局、中储粮湖南分公司,排名第一的为责任分工牵头单位,下同;市州和县市区部门责任可参照省直部门责任分工) (二)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的责任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抓好粮食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储备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良好、调用高效;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区域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引导城乡居民健康消费。(省发改委、省农委、省粮食局、中储粮湖南分公司) 二、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土壤质量不下降。全省5655万亩面积的耕地红线逐级分解到各市州、县市区,各级要严守红线,建立健全耕地和基本农田台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确保占良田补良田、占水田补水田。坚持“一户一宅”制度,严格规范农民建房用地,引导农民建房合理、集中布局,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升产出能力。对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探索实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制度,开展补充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严格执行国土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由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共同验收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审计厅) (四)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我省双季稻生产优势,通过集中育秧、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激励等措施,大力推进压单扩双,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矿区渗漏田发展以玉米为主的旱粮生产,积极发展加工用粮、饲料用粮,改善粮食生产结构。通过采取由发包方依法收回抛荒耕地,减少或者停发种粮补贴等措施,从严治理耕地抛荒,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以上。(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 (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把产粮大县建成粮食核心产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增加粮食产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节水重大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溉渠系配套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发改委、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 (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将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粮食品质作为主攻方向,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大力开展早稻、晚稻和高档杂交优质稻选育攻关,培育适合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新品种。加大超级稻推广力度,提高主栽品种覆盖率。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着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和安全齐穗等关键增产技术,全力控制水稻直播,集成推广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模式。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粮食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提高粮食生产农机综合应用水平。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省农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七)健全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其用于晾晒、烘干、育秧、仓储、加工、农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给予支持。加快建立健全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依法有偿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在流转过程中,要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粮食生产经营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粮食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备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粮食领域公益性服务。鼓励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加快粮食生产经营信息化步伐。(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粮食局) (八)加强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推广节能技术,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坚决制止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逐步实现农用化肥和农药零增长。推广循环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鼓励发展木本油料,特别是发展油茶产业,拓宽粮油供给来源。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有害生物和病虫害防控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省农委、省粮食局、省林业厅、省气象局) (九)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发展粮食生产惠农政策,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据实补贴,在传统双季稻区健全双季稻补贴制度,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政策的导向性。新增粮食补贴向粮食主产县、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粮食生产者手中。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探索新模式,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加大粮食作物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做到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全覆盖。(省财政厅、省农委) (十)努力提高种粮比较收益。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粮食价格保持合理水平。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食生产者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粮食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的收益。健全种子、化肥储备制度,加强农资市场执法监管,稳定农资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省农委、省发改委、省粮食局、省供销社) 三、切实抓好粮食收购,管好地方粮食储备 (十一)严格执行收购政策,科学布局收购网点。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指导和督促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落实收购资金,对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要足额发放,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企业自主收购粮食的支持力度。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转圈粮”、“打白条”、压级压价等坑农害农行为。要按照“辐射合理、方便售粮、利于监管”的原则,根据种植布局、交通条件、粮食产量、商品量等科学统筹设立收储网点,不留空白地带,每个县市区原则上要有一家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收购企业。仓储条件差、仓容紧缺的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完善仓储设施。(省粮食局、省工商局、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 (十二)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储备,切实保障粮食储备费用。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规模和完成时限落实地方粮储备任务。新增储备规模按照“省级担大头,市县分级承担”的原则分解。各市州、县市区要全面落实省下达的储备计划。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以稻谷储备为主,新增省级储备粮安排适当比例的小麦、玉米。依据中央储备粮标准,参照本地区物价水平,制定适当的粮食储备费用补贴标准,各级财政的粮食风险基金应优先保障储备费用,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同级财政预算弥补。(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 (十三)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严格执行《湖南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强化地方储备粮库存管理。地方储备粮分级储备、分级管理,按照“在地监管”原则,加强监督检查。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完善我省调节储备粮管理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地方粮食储备相关工作,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机制。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加强轮换风险管理。(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 四、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保障粮食市场平稳有序 (十四)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管理。组织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作为重要农业基础设施抓紧建设。按照“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的规划,建成网络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和省、市、县储备粮承储体系。结合国家新增储备规模、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仓容建设计划,全省新增100万吨仓容。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合作社自主储粮,鼓励建设清理、烘干等收储设施,积极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和大户储粮工程。建立国有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制度。运用国家粮仓普查成果,规范粮库拆、改、废程序。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十五)加快推进仓储现代化进程。通过推广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等“四项新技术”、充氮气调、生物防治等绿色低碳环保的科技手段和储藏方法,减少药物熏蒸残留等带来的环境、品质等污染。提升“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水平,按照监管网络化、业务自动化、商务信息化、服务精细化的要求推进“智慧粮食”工程,建设数字粮库和粮食监管信息平台,在2017年前全省基本实现粮情智能管理,提高管粮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省粮食局、省财政厅) (十六)积极发展粮食物流网络。加快长沙、岳阳、衡阳等地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国家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完善以金霞粮食物流园为中心,以衡阳、常德、岳阳、益阳、邵阳、怀化、郴州为节点,若干粮食仓储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粮食物流网络建设。将粮油供应网络建设纳入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广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运输”和成品粮集装化等物流方式,引导购、销、运企业联合运营。发挥湖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国家级交易中心功能,加快联网竞价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性粮食进场交易。培育成品粮公益性批发市场。(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 (十七)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与粮食主销区建立健全以销定购、以购促销、产销衔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巩固“珠三角”、“长三角”传统市场,继续实施“东进西拓”、“湘品出湘”战略。鼓励省内企业在主销区建设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支持主销区在我省建设粮源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建立异地储备。(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农委、省商务厅) (十八)完善粮食调控机制,加强粮食监测预警。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吞吐、加工转化的调节作用和财政补贴的导向作用。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配合检验检疫部门加强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把关,配合海关等部门严厉打击粮食走私。健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落实粮食生产和经营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各类生产基地和涉粮企业定期向农业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数据。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粮食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建立地方和中央粮食储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的协同效应。(省粮食局、省发改委、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长沙海关、中储粮湖南分公司) (十九)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2017年年底前,要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集应急、军供、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成品粮储备“五位一体”粮食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每个乡镇、街道应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市州人民政府按照保证大中城市15天以上、地级城市10天以上市场供应量的要求建立成品粮储备,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切实落实好《湖南省粮食应急预案》的措施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 (二十)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和完善粮食经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立粮食经营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完善粮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执法和信息共享体系,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计量作弊等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执行粮食经营、加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制度。(省粮食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 五、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二十一)培育发展新型粮食流通主体。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探索股权投资或基金管理模式,实施粮油千亿产业工程升级版。坚持扶强扶大扶优扶特扶品牌“五扶”措施,培育壮大粮食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动企业战略合作与重组,形成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强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积极发展混合制粮食经济,培育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场主体。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和集中配送,构筑新型粮油商业业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人才兴粮”、“科技兴粮”战略。支持民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发展。(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 (二十二)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实施湘米产业工程,以消费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效益为纽带,扩大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形成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发展格局,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升级增效。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推进粮油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重点开发稻谷及茶油、米糠油等食用植物油深加工产品,推动粮油加工业向环保、能源、医药、化工、食品、酿造等领域拓展。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在全省试点1—2家企业,突出安全、营养、生态、方便、特色,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主食产业体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双延伸战略,延长提升产业层级。支持粮食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鼓励大中型主食加工企业发展仓储物流冷链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农委) 六、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推进爱粮节粮 (二十三)加强源头治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控制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耕地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调查监测,土壤受污染严重地区采取耕地土壤修复、调整种植结构、划定粮食生产禁区等措施,从源头上防治粮食污染。加快推进长株潭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扩大治理范围。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大力推广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建立耕地土壤环境和农田灌溉水质监测网络,加快建成农村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水等处理系统,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污水的资源利用,有效解决耕地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 (二十四)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粮食生产标准体系,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着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2018年年底前,城乡普遍建立“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等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强粮食收购入库和入市质量检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鼓励开发和应用快速检测仪器,在粮食入库时检测以便分类区别处理。积极探索分开收购、分仓储存、分类处置的有效途径。加强监测预警,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加强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超标粮食的管控,建立完善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健全粮食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省粮食局、省农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十五)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各级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粮食、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基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县乡两级监管责任。深入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整顿,完善不合格粮食处理和有关责任者处罚机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粮食局、省农委) (二十六)开展爱粮节粮减损行动。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营造厉行节粮的浓厚社会氛围。推行科学文明餐饮消费方式,倡导“光盘行动”,加强对餐饮业和单位食堂等的引导和监督,制止粮食浪费。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新装备。督促粮食加工企业合理控制加工精度,避免过度加工造成粮食浪费和营养流失,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省粮食局) 七、落实保障措施,加强监督考核 (二十七)落实保障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按照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加强粮食生产指导、重大技术推广、环境监测治理、统计信息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力量,细化落实发改、财政、农业、国土资源、粮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基金补充机制,确保本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及使用范围。在优先保障地方储备粮承储费用的前提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支持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国家产粮大省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粮食风险基金结余和原有地方配套部分资金全部用于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改、财政、农业、商务、粮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大政策扶持,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的相关工作。(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粮食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十八)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各市州人民政府每年年初将粮食安全有关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建立粮食安全工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省粮食局、省农委、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对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省粮食局、省农委、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4月9日 来源:湖南省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