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慈善成为谋私工具

31.03.2015  13:56

      云南省文山市马关县人王玉琼,是当地知名的“慈善妈妈”。然而,最近,王玉琼却被举报借慈善名义敛财。
      慈善,本来是一件神圣的事业,正因如此,公众才不吝惜将自己的财富与赞美一道赠予那些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家。然而,近些年来,却不时有王玉琼这样的人出现,假慈善之名行谋私之实。这种借慈善敛财的行为,不仅侵占了本应用于扶弱助贫的公共财产,更玷污了“慈善”二字的声誉,破坏了慈善家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毫无疑问,慈善绝不能成为个别人谋私的工具。 杨鑫宇(《中国青年报》3月27日)
      点评: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迅猛发展,但在规范慈善事业的很多方面仍无法可依,这就为个别人“借慈善之名行敛财之事”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王玉琼的投机行为必然失败。但要防止更多“王玉琼”出现,确保慈善项目“不跑偏”,除了全社会的努力,还需要相关法规及时跟上。
      “舀河水直饮”意义不必高估
      3月22日是第23届世界水日。在金龙泉感恩漳河日暨漳河环保宣传行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环保厅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李永福、荆门市副市长张尚贵,现场舀取漳河水后直接饮下,用行动呼吁护水爱水。
      重点河流的水质保护,一般还是不错的。但城市不仅仅是重点河,其他一些河流的水质,恐怕就不容乐观了。即便重点河的河水可以直饮,也不代表其他河流没有问题,更不代表可以直饮。倘若所有河流都可以直饮,那值得所有人伸出大拇指点赞。可这一点,能够达到吗?不必高估“舀河水直饮”的意义。 乔杉(《北京青年报》3月24日)
      点评:敢于直饮河水,证明这几位领导干部其对该河段水质情况心里有数。但以如此方式呼吁护水,难免有些“发力过猛”,难怪吐槽声大于称赞声。用直饮河水来表明水质优良,本身就不科学,水质好坏还是需要用数据来说话。护水爱水固然重要,但在方式方法上,政府部门更要斟酌好、宣传好,以免将好事办坏。
      “职业打假”不只是道德话题
      有报道说,被称为我国“职业打假第一人”的王海自1995年以来已成立4家职业打假公司。仅2014年,其公司便主动购买假货1444笔,消费200多万元,获利400多万元。无独有偶,同样从事职业打假的刘艳清也拥有一支约10人的专业打假团队,近年来将打假重点放在网络购物上,获利颇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职业打假是否道德”的争论就从未停止。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认识到:职业打假行为既无法真正提升普通消费者的维权便利,也难以真正助监管者加强对制假售假者的约束。这个群体存在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其能够时刻提醒着我们“我国整体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消费者权益没有得到彻底有效保护”的现实。 沈天琦(《经济日报》3月26日)
      点评:职业打假人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反证着有关政府部门的失职。“打假”本应是政府行为,但当它成为一部分人的谋利手段时,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所以,有关部门与其指责职业打假不够“高尚”,倒不如想办法遏制制假售假的泛滥。假货没了,职业打假人自然也就消失了。
      广场舞大妈的江湖不是说统就能统
      国家体育总局近日推出12套广场健身操舞优秀作品。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对此的说法是:“这也预示着以后广场舞曲将不再是一个社区一个跳法,将第一次有自己统一的舞步,而且编排更为科学,动作更有正能量。”
      其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妨换一种角度看体育总局版广场舞,那就是别把它看成要“一统江湖”,而只是给大妈们多一个选择。专业人员更懂得怎样锻炼更有效,更如何避免受伤,因此给出的选项应该比民间流传的版本更权威合理一些。让大妈们多个参照和选择,没啥不好。 西坡(《新京报》3月25日)
      点评: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如何通过政策推动全民健身,至于健身方式则是个人的事。科学规范的动作有益于强身健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广场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广场舞源于民间,群众自编自演乐在其中,若要强制推广官方版,难免费力不讨好。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