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总工会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制度化规范化创建劳模工作室 成创新“发电机”

11.11.2015  11:09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5-11-9。       

   
   
       
    记者    任晓宇    见习记者    马自然                        本报讯“和平区创建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工作”现场推进会日前在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召开。记者了解到,和平区总工会不断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该区的单位、劳模主动提出创建申请,制定创建工作目标,实现了“争先创建”的良好局面。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市总工会探索创新服务发展大局推出的新平台、新载体,对于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各区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区总工会大力支持劳动模范创建工作室,加强分类指导,加大资金帮扶,使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单位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和团队的方向标。截至目前,和平区已有市、区级创新工作室24个。   
和平区总工会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中,首先是建立规范运作机制,发挥工作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发电机”作用,制定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实行“痕迹管理”,建立健全创建活动台帐、创新成果台帐和成员发展台帐“三本账”。其次,建立典型选树机制,发挥工作室在优秀人才培育中的“孵化器”作用,建立了“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劳模,把劳模培养成创新工作室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使创新工作室成为培育先进和人才的沃土。第三,建立劳模文化机制,发挥工作室在孕育良好社会风尚中的“催化剂”作用,在创建工作中注重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文化。大力开展劳模精神和创新工作室事迹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四进”活动,广泛宣传劳模事迹。通过开展劳模精神主题教育、创新工作室事迹宣传,使劳模精神具体化、细节化,使创新工作室创建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平区各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创新文化土壤的厚植和职工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把技术人才集中起来,研究生产中、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集思广益破解新产品研发、新工作法探索中的壁垒问题,有意识地给技术人员、工作骨干交任务、压担子、定目标、提要求,鼓励他们在技改创新中担纲领衔,勇挑重担,并引导动员更多的职工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营造出“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源”的良好氛围。   
在推进会上,王希萍、尚金利、马丽莉、韩志勇等全国、市级劳模分别以发言和书面形式进行了经验交流,市总工会组织各区县总工会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劳模代表观摩了王希萍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