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全面推进安全滨海建设 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01.01.2016  18:42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

   天津北方网讯: 随着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天津自贸区的正式运行,新区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同时,新区地域面积大、仓储物流企业多、危化品企业多,高危行业企业分布广,城市安全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大干四季度,谋划“十三五”,新区推进安全滨海建设,筑牢未来发展之基。2015年10月13日出台《关于大干四季度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意见》,提出出台安全滨海建设纲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活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方面意见,全面推进安全滨海建设,目前取得显著成效。

  创建国家级安全示范城市

  2015年10月26日,滨海新区召开安全滨海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天津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吸取“8·12”事故沉痛教训,落实安全天津建设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就安全滨海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15年11月初,新区按照《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年)》意见,结合实际出台《滨海新区落实〈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年)〉指导意见》,提出创建国家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为滨海新区实现安全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从2016年4月开始,区委、区政府将组织各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全面开展国家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安全整治扎实开展

  2015年11月27日,新区启动安全整治工作大检查,区领导连日带队连续、密集深入全区各功能区、街镇(园区)检查,实地察看新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整治工作,督促“红、黄、蓝”表企业落实安全整治措施。

  大力推进安全滨海建设,新区上下一盘棋,组织全区开展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整治工作。首先是摸清底数,经排查新区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430家、危险化学品纸面经营企业1142家、危险品运输企业89家、港口危险货物作业企业61家、烟花爆竹库3家。经过集中整治,现已将危化品企业、危险货物作业企业和烟花爆竹库全部列入“红、黄、蓝”表并完成“五签字”工作。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列入红表的74家企业均制定了“一企一策”。目前拟关闭的27家企业已全部停产,其中11家已正式关闭;拟转产的24家企业中的10家已完成转产,其余14家已停产;拟搬迁的23家企业中的15家已停产,1家已搬迁完毕,其余22家已制定搬迁计划。对列入黄、蓝表的企业严加督促、限期整改。

  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大力推进安全滨海建设,新区积极探索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启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规划实施方案、滨海新区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平台(二期)及安防网建设项目;梳理危险化学品等18个行业领域和监管力量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制度体系建设,组织制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程序暂行规定》;加强机制建设,制定《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在全区7个功能区和18个街镇全部设立执法监察中队,各村居全部配备安全协管员,加强安监系统专业人员配备,组织编制街镇安全生产工作手册;绘制危险化学品企业“一张图”,将全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分布情况标绘到一张电子地图上,涵盖企业基本信息、精确地理位置等,为规划建设、事故应急等提供工作支撑;实施第三方管理模式,对全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深入开展排查诊断。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安全滨海建设提供了保障。

  规划建设安全滨海

  新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五年,以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强化事前预防、常态管理、科技防控,厘清管理边界,建设安全滨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属地责任,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持续开展危化品企业安全治理,推进中小型企业迁至合规设立的专业化工园区,完成大沽化和天化搬迁,实现大型项目向南港工业区集聚。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实施危化品、工业重点领域、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公共场所、城市公共设施、食品药品、公共消防等安全工程,实行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推行第三方管理模式,建立功能区和街镇执法监察中队,显著提升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