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东大站村打造文明富裕新农村纪实

28.10.2015  18:19

  有这样一个村儿,与千千万万个中国的普通农村相比,这里有“三怪”:姑娘嫁出去却不愿将户口迁离;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一干20多年都不愿离职;村民即使得了重病也不会因病返贫。这个村里没有困难户,人人生活幸福,户户安享快乐,处处呈现一派和谐、安宁、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这就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东大站村,一个拥有耕地537亩、户籍人口1571人的幸福村;一个拥有外来务工人员近3000人、村集体企业年产值6个亿、拥有全国驰名商标“力”字牌阀门的富裕村;一个曾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百余项荣誉的光荣村。

  幸福东大站:户户住新楼 全村奔小康

  初到东大站村,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就是幸福祥和。“我今年72岁了,跟老伴儿住着近70平方米的新楼房。我每月领2051元退休金,老伴儿每月领1211元,花钱不愁。米、面、油都能免费领,吃不完还能卖钱。虽说老伴儿身体不太好,但没有医疗负担,新农合报销后,村里还有大病报销兜底,自己基本不花钱,在这儿生活很安生!”东大站村村民杜秀林,一谈起自己的生活,话匣子就打开了。红润的面庞、直挺的腰板,虽已年逾古稀,但身体依旧硬朗,满脸可见幸福的笑容。

  走进村老年活动中心,70岁的翟洪臣大爷正在参加活动。说起东大站村发放的各项福利,翟大爷笑逐颜开。除了退休金外,他家每年还有企业股份分红、土地流转费,加起来有7000多元。站在一旁的村民王凤梅则扳着手指头忍不住插话:“村里免费给我们上了城乡医疗保险,每年每人分土地补贴2000元,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都有补贴,每年给独生子女家庭储蓄1000元,每人每月能拿平均1300元退休金,每年1050元暖气补贴,村民丧葬费补贴5000元……”

  2014年,东大站村仅用于发放村民福利的资金就高达2000多万元。村民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全体村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保住村民的富,还得有好房子住。为解决这个最现实的问题,东大站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多次协商研究通过,争取镇政府支持,用原村阀门三厂的土地置换镇里商业用地,本村出资自建新住宅楼。2012年12月,18栋高楼顺利建成,全村550户、1500多人喜迁新居。村民胡富友难抑兴奋,按照村委会的住房政策,他们一家三口人没花多少钱就住上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既宽敞舒适又通透。而且,原来住的老房子还可以对外出租,又可以得到一笔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祥说:“30多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引领下,在两委班子的努力和带领下,东大站村依靠发展集体经济富了起来。富了,就要给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就要藏富于民、还富于民,让乡亲们过上无忧、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

  富裕东大站:做强集体经济 用发展保和美

  要想为村民干好事,光有心不够,还得有力,这个力就是经济实力。东大站村村民幸福指数如此之高,是因为有村集体企业大站集团持续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总产值超6亿元,销售收入5.95亿元,利润1630万元,上缴税金2312万元。2014年东大站村集体企业交出的成绩单令村民满意。

  “悠悠万事唯发展经济为大”,这是村委会支部委员、大站集团副总胡富林的办公室里一直悬挂着的一幅字。这是30多年前这个远近闻名的“穷村”想为百姓谋福利却“有心无力”时的感慨,是1976年村干部们一起成立大站集团、一起用麻袋扛着产品在全国跑市场时的信念,是他们在制造业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时义无反顾改制、创新、走上智能化和“互联网+”时的底气,更是他们挖空心思为村民办好事的感悟和写照。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东大站村企业从5万元建起的金属网车间,到第一个“力”字牌阀门,再到东大站集团,企业滚雪球式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建成集阀门、水泥、金属网、仪表等为一体的大型集团,所属企业6家,职工3600人,产品远销国内外。“力”字牌阀门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天津市名牌产品。

  大站企业集团作为全体村民集体经济的支撑和结晶,拥有几十项自主研发专利,引入智能化阀门生产流水线,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能达到90%以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逐步加大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和新产品生产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合盘活集体资产。2009年,大站集团对下属10个企业进行重组,为相关企业剥离固定资产5000万元,减少折旧费500万元、土地使用费120万元。同时,腾出厂房6.5万平方米向集团产业链上的相关民营企业出租,每年可获租金950万元。

  企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集团所属阀门二厂耗资50余万元,在排烟系统中加装环保装置,率先在大站集团完成了津南区首个冲天炉改造试点。如今,冲天炉吐出的不再是黑烟,而是没有污染成分的白烟。

  村主任、集团总经理王富来说:“3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已经成长为集多种基建关联产品为一体的全国知名企业,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超过2500倍,这是对村民福祉最大的保障。”

  民主东大站:科学治理出决策 乡规民约促和谐

  有句顺口溜说得好:村民要想富,村里要有好支部;村里要想好,村里要有好领导。谈起东大站村的两委班子,很多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东大站村坚持村务公开,村委会工作全部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翻开村工作档案,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公章使用规定、村委会议事规则等等,一应俱全。按照八项规定要求,全体村干部还主动向村民作出不享受不合规定的补贴、不公车私用、不公款吃喝、不承揽村内工程等一系列公开承诺,树立了过硬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

  东大站村全面推行民主议政日,大力实施“六步决策法”,形成了两委班子分工明确、民主团结,村党员示范带头,村民代表建言献策的良好局面,确保了村集体决策的科学公正透明。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当起了“四大员”,即当支持开发建设宣传员、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员、政群关系联络员和干部作风建设监督员,村干部还跟特殊家庭结对子,定期看望,帮助解决难题,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

  村里还发挥乡规民约的示范力、引导力,从邻里帮扶到勤俭节约,从计划生育到退休养老,大到村务决策、土地分配,小到垃圾清洁、文明养犬……全村大小事项都约出了规矩,约出了和谐稳定,更约出了幸福。

  在东大站村,大事小情通常都会先定议题,再召开会议讨论表决,超过80%代表同意才去推动落实,绝不会出现村某领导“独断”的现象。党员代表张树有介绍,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保障村民健康,每年村里都要给退休村民免费体检。去年有村民提出,如今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情况增多,能否将免费体检年龄降低或适当给予补贴。村两委班子获悉后,很快就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对女性村民35岁到50岁、男性45岁到60岁体检的,村里给予50%的费用补贴。类似这样的决策不胜枚举。

  在村荣誉室墙壁上,挂满百余块各级各类荣誉奖牌,其中“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十几块“红旗党支部”的牌子特别耀眼,这是对该村坚持科学、民主、公开管理决策的最佳褒奖。

  文明东大站:文化育人树新风 凝魂聚力心气高

  东大站村以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为根本着力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村民的文明观念和公德意识,文明之花在这片沃土上竞相绽放。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东大站村坚持以立为本,突出一个“建”字。建设集老年活动中心、医务室、党员活动室、早教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儿童乐园;与镇政府及邻村共同投资扩建东大站小学;投资10万元完善图书室,订购各类图书3000余册;投资138万元在小区内安装114个摄像头和红外线防控设施,并设立警务室、成立巡逻队,构筑了技防、警防、民防的“三张网”。这样的建设力度,让村民不出村居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文化服务、高度的安全保障,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同时,东大站村坚持以活动促建设,以活动聚人心,以活动扬美德。坚持开展“美德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通过开设“道德讲堂”“家庭美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组织好人好事推选、道德规范进农家,举办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村环境整治行动、倡导节俭节约等不间断的活动,逐步形成了言行讲文明、衣食讲卫生、做事讲道德、为人讲诚信、相处讲和谐的良好村风。今年3月,东大站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东大站村还注重培育和发展村民文化社团组织,合唱团、秧歌队、锣鼓队不一而足,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65岁的姜金华是秧歌队队员。小孙子寄住她家前,每天晚上她都要雷打不动地去秧歌队跳上一会儿。“村里给统一买了队服、演出服和设备,还经常组织大家去参加比赛。除了跳舞,我们几个老朋友还参加了村里的合唱团和志愿队,虽然退休了,但活动多得比上班还忙呢!”姜金华喜滋滋地说。

  上下同欲者胜。建厂、搬迁、改制、分红……在众多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可能引发群体矛盾的“大动作”中,东大站村却是一如既往的平稳和谐,多年来,该村无一例非正常上访。“东大站村村风纯正,邻里互爱,人人友善,这里的老百姓自己过上了好日子,更不忘反哺社会、回馈他人。每次的慈善捐款,东大站村都最积极、捐款数量最多。”津南区小站镇领导如是说。

  浸润在和美幸福之中的东大站人,正踌躇满志、豪情满怀,更加稳健地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华美乐章。(市委宣传部 调研组 主要执笔人:陈忠权 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