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非行政审批 让办事更容易

12.05.2015  15:25

      “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进一步简政放权时,李克强总理引用近期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批评某些政府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治审批依赖症,既要解决“不愿放”的问题,也要解决“不会管”的问题。本届政府力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就是为了双管齐下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只有增加民意评价的权重,让作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以为难百姓为己任的“奇葩审批”,才能越来越少。
      铁永功(《中国青年报》5月8日)
      点评:为群众办事审批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公职人员对此要有担当,不要等着媒体曝光了才去反思,国务院总理发话了才思改进。表面看,“办事难”反映的是办事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问题;实际上,还是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百姓的困难缺乏立场上的体认。只有“权力”对群众有感情,“折腾群众”才会有耻感。
      环境治理首先要政绩观“绿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的论述尤为引人注意。
      环保和治污之所以在地方工作中屡被边缘化,原因就在于这个工作不可量化、能见度低,不能在一定周期内兑现为地方发展成绩和地方官员政绩,从政府机构到施政者都缺乏做这件事的动力。
      刘白(《京华时报》5月7日)
      点评:生态破坏到什么程度才叫严重?有没有可以评判的依据?生态破坏是否严重由谁说了算?两办下发意见推进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还有诸多后续问题亟待完善。当务之急,是出台相关的细则,让生态终身追责能够推行。
      解决“车德”问题要靠法律的拳头
      “女司机变道遭殴打”的视频在网上被大量传播。打人者从被谴责到“获支持”,这背后弥漫的是社会戾气,其背后恐怕也是借这起事件,发泄对于一些人不文明驾驶行为的痛恨。这样一则不起眼的地方社会新闻,能演变成全国性的话题,也说明在此事件中,动手打架只是表象,普遍存在的不文明驾驶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对于不文明驾驶,靠宣传和说理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用严厉的法规来硬约束,让一些人从一开始驾驶汽车,就直接感受到规矩的痛。解决“车德”问题,不能靠个人的拳头,但必须有法律的拳头,而且要在细节上严格执行,让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不在侥幸中滋长。 周龙(《光明日报》5月7日)
      点评:汽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我国私家车保有量正在与日俱增,但在驾车人素质等“软件”方面,却落在了后面,往往是“有了汽车丢了文明”。对于此,在政府层面,亟须完善交通立法、加强交通执法,让人们相信并看到,不文明交通行为和违法交通行为必将受到法律惩罚;在个人层面,不妨先从自我着眼,握好手里的方向盘,做一个马路上的“文明人”。
      小学生给老师撑伞,敬意表歪了
      近日,一组“学校出游,学生为霸气老师全程打伞”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引起热议。随后,上海宝山区教育局证实,事件属实,学校已严肃批评涉事教师。
      老师让小学生给打伞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中小学生会有不可忽视的潜在负面影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教知识),一种是人师(教行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尽心“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行为世范”的责任,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陈向阳(《人民日报》5月8日)
      点评:教师由小学生为她打伞而没有拒绝确实不妥,有损“行为世范”,当下最该关心的是撑伞的学生,他阳光、纯洁、天真,不该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与伤害,爱护年幼的学生,以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也利于师生关系的复位。 本组点评 杨振宇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