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安徽的地铁时代从合肥起步

05.01.2017  14:33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试运营,全省跨入“地铁时代”;地下管廊入围全国试点,马路不再“开拉链”;精品城市全面启动,开辟大建设“第二战场”;三大高架桥刮起“延长风”,立体交通再提升;海绵城市效果初显,专项规划年内完成……刚刚过去的2016年,合肥市大建设成果喜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轨道交通 1号线开通试运营 全省跨入“地铁时代

      过去的一年,如果说有什么事能牵动这座城市的心?那毫无疑问是轨道交通1号线在年底实行了开通试运营。2016年12月26日上午,当第一波市民购票涌入1号线各大站点,当第一列载客运营的列车出站,从合肥市起步,安徽省正式步入令人期待的“地铁时代”。

      2016年12月31日,是元旦小长假的首日,1号线进站客流为228463人次。在2017年1月1日,再创新高,全天进站就达到了233539人次。乘坐地铁出行,正慢慢成为市民的一种出行习惯。

      此外,在2016年,轨道交通2号线成功穿越了南淝河,3号线也开挖隧道,4、5号线的前期研究和相关手续基本完成,静待开工。按照计划, 2号线预计于今年6月进行不载客试运行,年内开通试运营;3号线在近期将开始高架段的施工,2019年底开通。

      一张巨大的轨道交通线网,正在一步步织就。目前,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第三轮规划已经有了初步框架,6、7、8、9和S1线走向大致确定。未来,2号线东延、4号线南延……不仅仅在合肥市区,在肥东、肥西、长丰这些县城,居民也可以出门就能坐上地铁列车。

      地下管廊入围全国试点 马路不再“开拉链

      2016年4月21日,国家财政部、住建部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开展了“2016年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本次竞争性评审共有20个城市参加,最终,合肥与郑州、广州、青岛、杭州、成都等15个城市一起,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2月13日上午,合肥市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在高新区开工,一期工程涉及7条道路,管廊总长20.29公里,标志着合肥市高新区首个综合管廊工程PPP项目建设大幕拉开。

      合肥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管廊建设是百年工程,对于促进城市集约高效,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质具有战略意义。建成后,可以满足区域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供热、污水及燃气等管线的敷设需求,将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及“马路拉链”等问题。

      精品城市全面启动开辟 大建设“第二战场

      这几年,合肥大建设已然发生蝶变,从过去量的扩张为主,逐渐转变为质量并重,在品质和特色上下功夫。2015年起,合肥市组织开展了精品城市建设工作,从交通市政、建筑立面、环境景观、附属设施四个方面入手,对城区道路、街区进行提升改善。

      如今,这个大建设的“第二战场”已经开辟。在精品道路方面,主要为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组织,完善停车设施,提升道路广场铺装、绿化、街道家具、附属设施品质,优化沿街建筑立面、广告店招等立面效果,改造杆管线设施。目前,黄山路、芜湖路等精品道路项目正在施工。

      在特色街区方面,合肥市选择现状基础较好、有一定历史积淀的街道,植入文化主题要素、优化业态布局、提升景观风貌和基础设施配套,打造文化内涵深厚、能反映合肥地方特色、宜商宜游的活力街区。目前宁国路-包公园“一园两坊”、城隍庙二期、大蜀山半边街等项目都已陆续进入施工阶段。

      立体交通 铜陵路等三大高架桥 刮起“延长风

      在市内交通方面,这几年来,合肥市快速路建设成绩突出,长度已达316.3公里。目前,全市已经通行的高架有9条,总里程达54.5公里。九大高架还与畅通一、二环路网实现了无缝衔接,实现了“一刻钟”交通格局。

      不过,这并不是终点。2016年开始,市区的高架桥又开始刮起了一股“延长风”。2016年7月22日,备受关注的铜陵路高架(北二环~天水路)工程正式分阶段封闭开工。合肥市重点局的消息称,按计划,施工会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下旬,预计在“十一”前后正式通车。

      这是合肥九大高架中首条进行延长的线路。而到2016年12月31日,裕溪路高架东延、阜阳北路高架北延也正式进入了开工的节奏,工作人员开始进场,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在2017年春节之后,会进入全面施工的阶段。今后,市民来往肥东县、长丰县的道路将更好走。

      此外,作为郎溪路高架(包河大道~裕溪路)项目中的重要节点,合肥市重点局正在包河大道与南二环交口处新建包河大道立交,7条互通匝道已经初具雏形。这个被称为“小五里墩”的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有望近期放行。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年内完成

      建设有章可循

      在汛期,逢雨必涝是许多城市的通病,合肥市前几年曾出现过此类情况、不过,2016年入汛之后,虽然遭受连续强降雨袭击,但合肥市除个别路段少量积水迅速排除外,老城区、市区主要道路、下穿桥基本没有出现积水内涝。

      合肥市排水办相关人士表示,除了防汛一线人员连日的坚守付出、多部门的联合作战之外,还与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密不可分。

      针对南淝河在去年汛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合肥市计划启动南淝河防洪完善工程。改造抬高沿河路,新建防洪文化墙,新建老码头主题公园,抬高河岸两侧步道……今年,计划对未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及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河道堤防,进行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2106年12月下旬,《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初步成果汇报会召开。规划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按照计划,该规划将于2017年内编制完成。

      现代生活水电气等 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是城市发展的前提,也是市民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市域城镇供水系统基本建成。2016年,合肥市规划局还编制完成了《合肥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

      整合规划涉及供电、供水、雨水、污水、供热、燃气、环卫、加油站、加气站、充电设施、消防、通信基础设施12个专项规划内容,水、电、气、热实现分片均衡供给。

      其中,供水方面,完善供水主干管、形成多环结构,提高供水可靠性;供电方面,构建“多环联络”主网结构,实现分片供电。天然气供应会构建“环形网络”的主干结构,实现 “一张网”管理,完善绕城高压管线。供热方面,将完善热电厂联络管,加强西南、东北产业带管网连通,实现联网调度。

      ■大数据

      1号线一、二期工程北起合肥火车站,南至九联圩,全长24.58公里、23个站点。自开工至开通,历时4年半,共计191家单位、2万余人次参与项目建设。2017年1月1日,全天进站233539人次。

      合肥市将在高新区拓展区、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和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分别试点建设综合管廊20.29公里、24.45公里和13.58公里,建设总里程58.32公里。

      截至2016年10月,合肥全市总供水能力约180万立方米/日,市区集中供热能力达到2065t/h ,集中供热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米。全市天然气供应量达到7.73亿立方米。

      ■大事件

      2016年12月26日

      全省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试运营。

      2016年12月13日

      高新区综合管廊开工。一期工程包含明珠大道、将军岭路、彩虹西路、鸡鸣山路、柏堰湾路、习友路及火龙地路共7条新建道路沿线综合管廊。

      2016年7月22日

      铜陵路高架北延工程正式分阶段封闭开工。12月31日,裕溪路高架东延、阜阳北路高架北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