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能赚钱 知识零售平台能火多久?

18.06.2016  11:38

   天津北方网讯: 即使你已经睡着了,你提出的问题或是给出的答案,依旧在为你赚钱。如今,知乎旗下的“知乎Live”,果壳网旗下的“在行”APP,“分答”付费语音问答社区……随着知识零售平台逐渐火爆,此类有偿回答问题模式也密集出现,然后在微信朋友圈广为转载分享。回答问题能赚钱,拥有知识能变现,号称“躺着就赚钱”的问答平台,能否在雨后春笋般爆发之后茁壮成长?“知识零售变现”时代真的悄然来临了吗?

  如何把知识变成钱?你问我答!

  分享平台“贩卖”知识

  今年4月1号,知乎在微信公众号上线新功能“值乎”,瞬间引爆朋友圈,用户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见解,其他网友交钱才能看到完整信息,如果对答案心满意足,费用就归作者所有。

  记者体验发现,用户可以发布一段话,部分或全部打上马赛克,比如发一条:天津日报聚焦版每逢周几推出?后面跟着一条马赛克“5元刮开”,用户设定的价格可以从1到10元不等。但是,提问者不一定能把钱赚到手,如果付钱的人看了觉得不值,不给好评,这费用就归平台了。

  除了“值乎”,在5月中旬,知乎还推出了“知乎Live”(知乎直播),是一款“一对多”的实时问答直播平台,例如,记者本人作为“答主”,可以创建一个“Live”,读者想给记者提问就得买门票,相当于“会员制”,然后加入沟通群之后,才可以提问互动,答主和粉丝们就可以在群内问答沟通,至于门票多少钱,同样也由“答主”说了算。

  此外,果壳推出了“在行”APP,可以实现线上一键约专家。比如,读者想和记者请教怎么写稿,可以花钱约出来当面请教。此后,“在行”又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个新应用——“分答”,也就是分别回答问题。“分答”对自己的介绍是“值得付费的语音问答”。而在“分答”官方网站上,更是号称“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其中包括汪峰、章子怡、佟大为、罗振宇等。

  例如,在“分答”平台上,网友可以花钱向名人、网红提出问题,也可以答题收钱,回答时间在60秒之内。回答者可以自己定“身价”,但是限制在1到500元之间,然后通过对其他人问题的回答赚钱,答案必须是语音,时间被限制在60秒内。

  不仅如此,“知识就是力量”,“无知”但是会提问,也能带来回报。在“分答”平台上,如果问的问题有趣,给出的答案精彩,网友可以付费1元“偷听”,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5元,也就是说提问也能赚钱。

  在付费问答领域,“值乎”“知乎Live”“在行”……这些平台“贩卖”知识并非横空出世,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记者梳理发现,先是由“赏金模式”的百度知道,回答问题赚取虚拟币,提出问题要交虚拟币。此后就是到果壳、知乎的问答社区,也就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此外,作业帮等垂直细分领域的问答应用,解决在校学生的课业辅导问题。

  分析“赏金答题”为何受追捧?

  探究1

  满足个性化需求“知识变现”正在路上

  从BBS论坛、QQ,再到如今的微信,互联网从PC端转向移动端,提问回答更多的是互帮互助,网民们习惯了吃“免费大餐”。即便是比较早的百度知道这样的问答平台,“赏金模式”更多的是激励,而并非盈利模式。

  但是“免费知识”毕竟有限,都是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之前的百度知道,解决的是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后,对于免费的知识,网民们吃饱了也吃腻了,从共性的知识需求,到个性的提问回答,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于是,目前的知识零售平台,也就是通过付费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其实,如今的搜索引擎已经比较发达,想知道什么,“百度一下”都能解决,为什么还要付费?以医疗这一垂直细分领域为例,搜索“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如何注意?”得到的答案除了推销医院的,就是卖药的,有用的“知识”被无效的信息埋没,没办法甄别。此时,就需要专业化、定制化的平台,花点儿钱在平台上找个专家提问,这才是靠谱的选择。

  探究2

  分享经济的基因让问题变成价值

  所谓“共享经济”,也就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等。应该说,“共享经济”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其实,共享经济参与主体就三个,供给方、需求方、共享经济平台。例如,滴滴打车,实现的是闲散运力与乘客的共享;小猪短租,完成的是闲置房源与短租房客的共享。

  那么,知识零售平台完成的是知识供需双方的匹配,分享的是无形的知识见解。但是,滴滴打车、小猪短租与知识零售平台相比,前者分享的是“剩余”,后者分享的是“定制”;前者分享的是“资源”,后者分享的是“阅历”。

  以“分答”为例,就是一款“付费语音问答”产品,有人简单地总结这样的模式,“我问你答,有人偷听,你我分钱”,这本身就是“共享”。“分答”最核心的四个模块是:“我问”“你答”“偷听”和“分成”。这样的“分享”,让有趣、有用的知识,通过付费分享,体现应有的价值。

  但是,“共享经济”普遍的难点就是,平台如何管理好供给者、需求者的质量?知识零售平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分答”为例,花钱提问得不到好答案,得到的答案太平淡,偷听者花1元钱听了10段无聊的答案,之后就会对平台失去兴趣,进而不再“关注”,这样的平台也容易被用户抛弃。

  其实,共享平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好像滴滴打车,低素质的车主、任性刁蛮的乘客,都会让平台失去公信力。

  探究3

  平台寻找赚钱模式“抽成”是盈利办法

  以滴滴打车的快车为例,车主注册之后,就开始收到平台“派单”,“滴滴”会对每单抽成20%。其实,作为共享平台,知识零售平台也是大致如此。

  以“分答”平台为例,记者想入驻这个平台成为“问题回答者”,想当“网红”赚点零花钱,第一步先注册登录,然后就在“分答”的“”页面里面,填写自己擅长的领域,例如“新闻写作”,然后给自己的答案定个价。

  记者发现,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定价,但是工作人员表示,记者擅长的领域比较冷门,而且又不是名人、大V,建议定在10元以下,降低参与门槛。此后,如果有人提问,记者本人就要发布答案。这个环节就和微信60秒语音功能一样,只能用语音形式,答案必须控制在60秒以内。

  那么,“分答”是怎么赚钱的呢?例如,记者给自己的答案定价10元,网友向记者提问并支付了10元,但是记者只能获得10元的90%,平台抽成10%。

  此后,问题和答案会变成商品,在平台上“二次售卖”,如果网友觉得有趣,可以选择“偷听”。“偷听者”只要支付1元钱就可听到60秒语音回答,对于这1元钱,0.5元由回答者收入囊中,另外0.5元归提问者。因此,好问题需要智慧,也会因此而赚钱。


分答”问答模型
知乎Live”问答模型

  发展平台好玩问题不少

  为了“求知”还是为了“八卦”?

  知识零售平台分享的未必是知识

  “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王思聪的回复中规中矩:有得卖就买得起,从哲学角度来看,爱情、自由、尊严没得卖,也买不来,生活在中国,就不会去买那些过于奢华、引起民愤的东西。

  截至“六一儿童节”,王思聪已经通过在“分答”上回答32个问题赚了超过20万元,其中的问题包括“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不仅如此,王思聪开启了一个问题4999元最高收费,虽然价格昂贵,但是还有许多网友追捧。

  例如,“很想知道你和你的家人是否算过命,对算命有什么看法?”“你如何分辨女朋友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你如何处理和前女友的关系,分手以后还是朋友吗?”此类问题都是网友花4999元提出的。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八卦”,严肃的知识反而少人问津。而对于王思聪的吸金能力,大部分网友表示,也就是满足了对“富二代”的好奇心、偷窥欲,只是好玩而已,满足了网民们对于网红、明星的隐私窥探以及八卦聊天内容。

  本意是“知识零售平台”,结果花钱买的不是知识,而是“八卦”,除了用掉N多个1块钱偷听,其他也没什么收获。对此,不少网友就表示,玩了几天,觉得没意思就删了,“没有名气,没人问你问题,网友不关心知识,人家只想八卦,有点儿肤浅!”但也有网友表示,婚恋观、性爱观、为女朋友花钱……每个问题都很劲爆,有人爱问、有人爱听,花钱都是你情我愿,并没有什么不对。

  传道授业解惑非要交钱不可?

  付费模式是创新还是想钱想疯了?

  知识零售平台火了,在很多“预言家”看来,这是“一次有关内容变现的试验”。本应传道授业解惑、有教无类,但是却成了收费工具,知识零售平台该不该把“贩卖知识”当成生意做?

  对于收费,这些平台给出了合理的理由:“这就是知识经济,任何知识、经验、见解,都凝聚了每个人的脑力劳动,应该支付报酬,让大家尊重知识,知识就是财富不该是空话。”但是,也有不少人反对,付费就是将“互助精神金钱化”,本来答案很短,并非详细的指导,如果据此收费,和饱受质疑的“花钱问路”本质上并无区别。

  其实,知识零售平台贩卖的更多是“速食内容”,互联网上的“知识甜点”,交钱吃到的并非“营养正餐”,记者翻阅“分答”里的“问题榜”发现,有水准的娱乐八卦、明星名人的隐私八卦等问题“偷听率”较高,反倒是日常生活痛点、热点,大多指导性不强,答案过于短暂,治标不治本。

  而且,记者体验发现,知识零售平台,更多的是以“好玩”为目的付费问答,得不到太专业的指导。其实,学知识、解答问题,还是要到专业机构。也就是说,知识专业化可以付费,但付费问答则显得“水平不够”。

  本质更像是“粉丝经济

  距离知识付费时代还很远

  只要掌握知识,就能快速变现挣钱?并没那么容易!记者梳理发现,付费提问的大多是粉丝,问题更偏向娱乐化而不是知识。看起来披着“知识零售平台”的外衣,经营的还是“粉丝经济”。

  虽然名人、大V赚钱是信手拈来,但是普通人则比较吃力,这也充分证明,知识零售平台,与其说是“知识变现”,倒不如说是“粉丝变现”。记者亲身体验发现,虽然发展了一些粉丝,但是通过回答问题所赚不多,反倒是向名人提问偶尔能获得意外收入。

  此外,之前微信朋友圈曾流行过“微信红包看照片”,但是网友们玩过一段时间之后,热情很快消失。国内的网民一直以来并没有“付费”习惯,本就是依靠粉丝和八卦,如果大家玩过一阵之后,新鲜劲儿过去了,仅有的这些很难留住网友。

  对于此类平台的发展,知名互联网观察员洪波认为,目前很多知识社区,都在向付费模式转型,此类互联网公司也在寻找盈利模式,知识零售平台的确有市场,如果用户更多的认可付费方式,有助于此类平台发展,知识分享型网站的盈利探索或商业化转型,本无可厚非,但要始终记得,服务用户、给他们舒适的体验,才是第一位的。

  而且,在很多人看来,目前的知识零售平台,和网红直播、朋友圈的微商,没有太大区别,付费的基础也是建立在粉丝圈、朋友圈上,网友愿意掏钱,是因为好奇、信任、熟悉、认可、崇拜,对于不值钱的问题开始收费,会伤害用户的感情。因此,如果说该模式引领知识付费时代,这就有点儿想得太远了。

  专家观点

  知名互联网行业观察员鲁振旺:

  不要披着知识分享外衣给网红当提款机

  知名互联网行业观察员鲁振旺表示,并不看好此类“知识零售平台”,这些平台只是暂时满足人的偷窥欲,但是长期缺乏动力,精简的答案不足以展示问题和解答,网红们也只是赶了一把潮流而已。

  目前,“知识零售平台”只是披着知识分享外衣的网红提款机。此类平台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无法传输任何知识、只是网红们变现的平台。二是回答没有权威性,甚至带来严重误导。三是形成信息孤岛,过分依赖所谓的“专家”。四是许多人询问隐私话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私欲”。

  在平台上,没有让普通医生、教师、工匠等各类知识工作者更多地发挥作用,而他们才是拥有知识的“中坚力量”。此类平台却在忽视知识的重要性,全在为娱乐买单,平台为了赚取10%的问答收益,才不管知识的力量,只有明星能帮他们赚更多钱。平台披着知识分享平台的“狼皮”,却通过网红赚钱。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平台由盛而衰会很快。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

  坚守诚信道德底线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知识零售平台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沟通有着积极意义。在平台上,回答问题的人,有名人、明星、专家等,平台实现了他们与粉丝的良性互动,而在以往很难有这样的渠道,这是此类平台的一种进步。

  通过提问与回答,有的是满足了粉丝的心里愿望,也有的是解决了实际的知识难题,这些在自愿付费的基础之上,平台提供了一个新的沟通渠道,社会运转需要这样的沟通渠道。平台未来的发展,如果深化到金融、医疗、教育等细分领域,将会满足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平台的“知识零售”,与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线下实体商业店铺一样,一定要坚守诚信道德底线,不能侵犯他人隐私、不能攻击他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端。这就需要对平台,加以监管规范,在道德、风俗、法律等方面,符合整个社会的要求,平台要严格遵守实名制要求,引入参与者举报制度,尤其是名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一定要当好表率,规范好自己的言论。唯有如此,才能让平台有效运转、良性互动、诚信经营、规范运作,真正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
10条公交线路 配备乘务管理员
  为进一步加强公交运营安保工作,今年以来,发改委
地铁5号线部分车站亮相
  地铁5号线目前进入全线冲刺阶段,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