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培育工匠精神之我见

12.06.2016  17:50
——《工人日报

  工匠,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木匠、铁匠、石匠……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打下底色。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历史性跨越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推陈出新,促进制造业升级,培育工匠精神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
  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企业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为平台,不断推送工匠精神解读资料和“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我们以特有的方式和手段,培育出诸如比标准钻头提高工效好几倍的“倪志福钻头”、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以及以改革工卡具而闻名的“马恒昌小组”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新时代,各行各业又涌现出许振超、李斌等“大国工匠”,我们要引领职工以“大国工匠”为榜样,牢固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思想观念,打造中国制造品质基石,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在政策引领上下功夫
  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对一线职工在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方面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及合理化建议进行评比表彰,对晋升技术等级、工资福利待遇、物质奖励和劳模评选等激励措施进行制度性规定,打通职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通道。除了相应的物质奖励,还可以结合带薪年休假等给予人文关怀,让激励机制真正落地,让技术工人从创新中获益,真正得实惠,进而唤起职工创新责任和主体意识,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在工作中不当“看客”当“创客”,在企业创新活动中不当“过客”当“常客”。开辟一条职工收获荣誉的“星光大道”,充分调动和激发职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造创效能力,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在提升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职工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依据岗位特点和工作目标,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采取培训经验分享、革新成果交流、专业人员授课等形式,提高培训质量,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效能力。引入“互联网+”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定期在班组之间、不同专业职工之间组织互动训练,利用企业网络平台、微信群等多种载体,为职工补强更多的理论和技能。开展“导师带徒”等活动。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导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解决徒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位操作技能,使“大国工匠”的绝技绝活代有传人。
  二是构建职工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完善“金点子”征集、先进操作法推广、工人自主创新成果申报等制度,深入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竞赛活动,搭建职工“切磋技艺、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职工创新意识,激发职工劳动热情,营造“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良好环境。
  (张仁元    作者系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