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道路认同,获得理论创新话语权 

16.06.2016  22:19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增强中国道路认同,获得理论创新话语权

赵景来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三期叠加的诸多矛盾和困难,面对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潜心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动员和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理论不断创新。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宣传,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和普及科学理论,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显著优势、深远影响的研究阐释,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根本上源于中国开辟了一条基于自身国情、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然而,学术界一直以来没有找到一套整体而言合适、有效的话语对其特点、逻辑、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提炼与表述,使之不论是在对内的社会意识整合、价值观念引领、意识形态管理方面,还是在对外的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既然中国道路是一种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文明探索成果,那就必然包含着某种创造的智慧,有其独特的发展理念。对于这样的理念和智慧,无疑亟须社科工作者加以明确概括和表述。我们有责任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理念,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各种疑惑、误解,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同时,这也是我们应当实现的理论自觉。

  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已从大西洋转移到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代表了全世界近85%人口的利益,而他们正在呼唤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不论是金砖国家组织,还是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愿景”、亚投行,都表达了和往常不一样的声音。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今年4月携近著《大国雄心》做客中信奇点学院,并作了题为“中国模式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作者强调,随着西方化高潮的远去,世界已不再只依据西方规范研判一国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作为开启另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先行者,已经开始融入世界体系并参与全球新秩序的重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发表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一再提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科学工作者同样应当有基于对中国问题深刻把握的底气,基于包容吸纳一切前人研究成果的开放心灵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主动地回应现实,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深层逻辑作出具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的阐释,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才有可能取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获得理论创新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