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451号提案的答复

11.11.2017  02:52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促进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开展分级诊疗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卫生计生委始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市推行以高血压、糖尿病为试点病种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并形成“五位一体”的推动模式,一是以疾病诊治为基础,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探索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服务模式;二是以医联体为基础,以上下联动为核心,探索建立重大慢性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推手,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探索建立远程会诊和辅助学科共享模式;四是以专科建设为切入点,以急慢分治为核心,探索建立急危专科疾病转诊抢救服务模式。五是以人才建设为抓手,以鼓励流动为核心,探索完善医师区域注册模式。
      围绕这五方面工作,我市各医疗机构均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医联体,完善9项医联体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实现人才和资源的“两吸引”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双提升”。天津市河西区建立医联体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三级医院—河西区医联体信息交互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天津市河北区整合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借助千兆光纤卫生专网建立区域医联体。组建副高级以上专家库,发挥大医院专家会诊、质控、指导作用。同时,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以及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分别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胸痛、儿科、妇产科、代谢病、新生儿先心病共5个专病医联体。充分发挥了专科医院的学术带头作用,通过专科医院的技术支持,建立预约转诊绿色通道,逐渐形成社区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服务模式。这些对促进双向转诊的完善和建立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2016年底,我委会同市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共同下发《市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印发天津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将进一步发挥医联体作为分级诊疗制度载体的作用,要求各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区域内的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医联体。鼓励我市三级专科医院参与医联体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全部纳入医联体范围。医联体内的上级医院要承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诊、巡诊、带教等任务。上级医疗机构现有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及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二级以上医院要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要求,为医联体内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至少10%的预约号源,并根据转诊情况动态调整。二级以上医院对其收治的患者中病情平稳的符合下转条件的,要按照转诊流程转诊至下级医院。
      二、建立双向转诊流程。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了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6类疾病的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对6类疾病转诊标准和流程进行规定,但是目前双向转诊的环节、表单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因此我委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天津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目前第一稿起草已经完成工作,从双向转诊的定义、流程、环节、表单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引,目前该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见,将为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提供政策依据。
      三、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建立。2016年11月,我市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102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精准实施”的原则,通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做好家庭病床服务等措施,重点推进居家层面医养结合,通过强化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服务功能、医疗卫生服务进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等措施,着力促进社区层面医养结合,通过兴建一批老年养护院、拓展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康复服务功能、拓展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功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等措施,全面提升机构层面医养结合。到2017年,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签约服务达到120万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80%以上。到2020年,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个层面,基本实现家庭医生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城乡社区医养结合网络服务功能全面覆盖,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优势有效对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 
      四、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帮扶力度。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自2013年起,启动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项目。结合各区培训需求,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期开展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及再认证培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等多项培训。2016年,全年开展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各项培训22班次、完成培训学员近2000人次。2017年,将持续开展基层卫生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以及慢性病诊疗等专项培训,加大基层医疗实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项目临床技能培训内容。二是继续实施百名医师进社区工程。2009年1月,我市正式启动“天津市高级医师百人团进社区卫生工程”。此项工程以居民就医需求为导向,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为基础,以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建立支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员交流、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协作互动关系,逐步完善集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累计派出22批支援队伍,共计3600余名医师,深入到市内六区的6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涉农区县的二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进行诊疗、带教、培训等多项支援工作。2017年,将继续推进城市百名医师进社区工作,鼓励各区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与全科医生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的制度。三是深入开展我市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工作规范、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质量控制长效机制、构建科学的结业考核模式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深入开展我市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培训范围覆盖至全行业,实现了以行业需求为主导、打破人员身份界限的全员培训,切实将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培训主旨。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市在培规范化培训学员共计4012名(其中全科医师435名),分布在全市146个学科培训基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切实促进了天津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扩大了人才数量,提高了人才水平,以培训为契机实现了市、区、街乡的行业互通,为彻底实现医改的既定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医保政策支持力度。为了推动我市医联体建设,市人力社保局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医疗保险支持医疗联合体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津人社局发〔2015〕57号),从7个方面推进我市大医院与小医院联合的医疗联合体发展。一是调整医联体医疗机构间的医保基金分配。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因参保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情形,需要调整医疗机构间医保基金分配额度的,应医联体要求,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在年度清算时合理调剂。二是支持开展分级诊疗。参保患者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分级诊疗,医疗保险继续实行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的差别化报销政策,即“一高一低”:职工医保门急诊报销比例,在基层医疗机构明显高于高级别医疗机构,一、二、三级医院分别报销75%、65%、55%;住院起付标准,在基层医疗机构明显低于高级别医疗机构,一、二、三级医院分别为800元、1100元、1700元。三是支持医联体间转院治疗。参保患者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因病情治疗需要,从低级别医院转向高级别医院住院,或病情稳定需要从高级别医院转向低级别医院住院,视为同一次住院,医疗保险按照就高的原则,只收取一个住院起付标准的费用。 四是支持推进付费方式改革。按照医疗机构自愿申请、医保部门积极支持的原则,优先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推广糖尿病、肾透析等门特病按人头、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五是支持扩大药品报销范围。在医联体内社区医疗机构就医为参保患者诊疗时,其用药范围可以扩大到经卫生计生部门同意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异名库中的品规。六、支持开展医师多机构执业。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医师按照规定开展多机构执业的,医保经办机构依据医疗机构提供的信息,及时建立医保服务医师工作站,保证其能够在相应执业地和执业期间,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并按照执业地医疗机构有关医保政策报销。七是支持开展康复管理。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开展康复管理,医保管理部门在专业人员资格和康复病种的确定、康复机构标准化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同时,市人力社保局将在市医改办的统一规划下,配合全市医联体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支持医联体的发展和分级诊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继续紧密配合,按照医改的相关要求,完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发挥作用,促进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折、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感谢对我市卫生计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以后经常联系。


2017年5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卫生计生委,022-23337659)

文章来源:
本市八成养老机构年底实现“医养结合”
  ●到2020年底,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个层面,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