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全运惠民 打造健康天津新品牌(图)

16.06.2016  20:45

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于2017年在天津举行,在筹办全运会的同时,还要将“全运惠民工程”打造成全运会响亮的品牌。将建设健康天津、健康中国以及展示天津改革发展成就和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筹办全运会与让广大群众共享办赛成果紧密结合起来。

“全运惠民工程”自去年5月份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全市各区县、各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实施“全运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把这项工程抓出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对“全运惠民工程”的组织领导。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天津市相关领导共同主持了两次“全运惠民工程”推动会,就“全运惠民工程”实施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体育局制定的《天津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设定了工作目标,细化了项目内容,明确了责任主体;制定了以“全运惠民工程”为主线的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二是建设惠民便民体育设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以区县“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重点,市体育局和市财政局制定了《天津市体育设施建设资金补助办法》,大力推动市、区县、乡镇街、社区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建设。目前21个项目列入支持清单,在建33000平方米。落实了2015年本市20项民心工程,新建、更新体育健身园500个,为5个健身公园配建体育设施。建设了武清、北辰郊野公园户外健身休闲区。提升改造山野运动基地,在蓟县十个山村建设了10条登山步道。目前正在全力推动落实2016年20项民心工程及“全运惠民工程”体育设施建设,已提早启动了全年体育设施和器材招标工作。

三是广泛开展以“全运惠民  健康中国”为主题的健身活动。2015年举办了第七届环团泊湖自行车赛、山野运动大会、京津冀国际铁人三项赛等一系列赛事;启动了足、篮、排、乒、羽、网等项目的全市业余联赛;《晨光起舞》全民健身电视展播活动,吸引3万名健身市民直接走上荧屏,超过10万人次参与现场互动,受众人群超过300万人次。同时,各区县、行业、乡镇街、社区村重点打造  “一地一品”“一行一品”全民健身活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组织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全国特奥会,并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启动了“迎接全运会  健康新天津”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今年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承办单位,组织推进向社会购买服务,共有108家单位参与申办,经过综合评审,76家单位获得承办资格,实现了发挥社会体育力量的资源优势、创建办赛主体多元化模式的突破。 

四是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为“全运惠民”服务。积极完善和创新发展全民健身组织体系。2015年本市以区县、行业和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社团登记管理办法,鼓励、倡导、支持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增市、区县两级体育社会组织20个,创建“绿色健身站”300余个,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余名。

五是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知识培训,提高群众体育意识,激发和引导群众体育热情。天津市连续三年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70余名专家开办了100余次讲座,  3万人次受益。2016年的科学健身大讲堂以“全运惠民”为主题,呈现三大亮点:其一是设计安排了“青少年运动月”活动;其二是增加了冰雪运动内容;其三是公益讲座、技能传授、健身互动兼容并蓄。

六是加快天津市体育产业体系构建步伐。去年7月份至今,市政府以及市发改委、市体育局等部门,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天津市市级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先后组织召开了体育产业工作会议、研讨会和发展论坛,成立了天津市体育产业协会,搭建了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构架,确定了八大重点领域以及“一轴两带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市财政从去年开始安排每年5000万元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项目予以扶持,对天津体育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七是“体教结合”,实施“8421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工程”。按照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的通知》的精神以及市体育局、市教委制定的《“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批准创建73个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恢复了部分区县业余体校,与市教委共同推进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建设工程,为推动青少年健康素质发展,提高青少年竞技水平,促进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八是全国首个“互联网+全民健身入户工程”项目落户天津。2015年8月本市启动了“互联网+全民健身入户工程”,与研发机构、通信行业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了本市“智慧体育”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健身的新需求。

妇女健身活动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妇联组织顺应广大妇女的健身需求,以服务妇女群众为目标,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活动。为深入推进“全运惠民工程”,市妇联抓住兴趣点,切准需求点,着力增长点,回应关切点,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全运文化”,大力培训妇女体育健身指导员,大力推进巾帼健身志愿服务,大力开展“三八健康杯”等妇女健身系列活动,引领妇女群众科学健身、文明健身、绿色健身,使“全运惠民”理念深入人心。

妇女健身展现风采

抓住兴趣点  以健身操舞为龙头

近年来,在天津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妇女健身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健身操舞以其易于推广的特点成为许多妇女健身的首选项目。为此,市妇联抓住妇女健身的兴趣点,推出了“原创一组天津女子健身操(舞),上线一批女子健身操(舞)微视频等‘迎全运  八个一’”的举措。

市妇联、市体育局特别邀请名家创编了一套节奏感强、动作流畅、简单易学、能起到全面健身效果的天津女子健身操——《爱的节拍》并大力推广。同时,妇女健身操(舞)创编激发了广大健身操舞爱好者的创编热情和才华,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大批富有天津特色、接地气受欢迎的妇女健身操(舞),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此外,还通过征集“金牌教练”,命名妇女健身指导员,宣传巾帼文明健身队,举办妇女健身操(舞)展示大赛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普惠妇女健身爱好者。

切准需求点  以科学健身为原则

针对女性健身爱好者的不同需求,市妇联举办了“美丽天津  美丽女性”系列讲座,对妇女健身指导员进行专题培训,为女性量身定制健身处方,激发广大妇女健身兴趣,提升健身的科学有效性。

市妇联与天津体育学院联合成立了妇女健身大学生教练团,组织百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走入全市100个社区,为社区妇女健身团队进行专业健身指导,包括广播操、健身舞、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交谊舞等多种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科学健身的队伍中来。成立天津“女子健身联盟”,招募一批口碑好、实力强、设施全、有志愿服务热情的健身俱乐部,定期举办公益讲座、课程体验以及女性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为广大女性健身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 

着力增长点  运用网络新媒体

市妇联联合市体育局等单位连续35年不间断,每年坚持举办以“三八”健康杯妇女健身展示大赛为龙头的妇女健身系列活动。2000年,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将这一特色活动推向全国。近两年又创新开展“全运惠民”妇女健身嘉年华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妇联把妇女健身和新媒体进一步结合,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喜迎全运会  巾帼展风采”天津女子健身操展示大赛、妇女健身操(舞)创编微视频大赛等。今年的“三八”健康杯展示大赛,首次采用了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规定动作通过网络展示评比;自选动作现场进行比赛。大家线上线下参赛热情空前高涨。

回应关切点  倡导“绿色健身”

随着妇女健身活动尤其是社区和广场的妇女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噪音扰民问题时有发生。为此,市妇联在全国率先倡导“美丽女性  绿色健身”理念,发布倡议书,号召广大妇女群众“绿色健身不扰民”。通过科技手段和合理引导,在全市打造百个绿色妇女健身站点,并作为市妇联服务妇女儿童的年度实事。面向全市征集“绿色健身”的好创意、好点子,培训绿色健身志愿者,举办“健康与美丽同行”绿色健身健步行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的健身文化。

市妇联还注重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妇女群众中营造迎接全运会良好氛围。先后邀请天津女柔教练员运动员、天津女排、天津女网队员等群众喜爱的体育明星深入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女大学生、女职工、女干部举办讲座30余场。尤其是金牌教练吴卫凤专门抽出时间,为妇女群众传播体育文化、健身文化、东道主文化,弘扬奥林匹克和中华体育精神。

截至目前,全市活跃着万余支巾帼健身队、3000余名妇女健身指导员以及万名巾帼健身志愿者,她们在快乐健身的同时,广泛进行政策宣传、情绪疏导、矛盾化解、风尚引领等,在扮靓美丽天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市妇联将按照要求,进一步广泛宣传全运文化,进一步强化妇女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训,进一步创新丰富迎全运妇女健身系列活动,让全运惠民妇女健身更好地扮靓美丽天津。

推动全市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让生活更美好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共有57万残疾人,残疾人工作发展水平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残疾人体育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体育健身对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提高残疾人幸福指数具有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本市残疾人事业,特别是残疾人体育给予高度重视,在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在市体育局给予的业务指导、活动开展、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本市残疾人健身运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夯实根基,体育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广大残疾人通过体育健身运动强身励志、愉悦身心、和谐交流、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

随着本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十二五”以来,本市迎来了推进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六次难得机遇:一是将残疾人体育健身纳入全市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全民健身计划以及每年一度的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二是2011年全国首届残疾人健身周暨自强健身工程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三是2012年全国轮椅健身操训练营在津开营;四是2013年全国特奥足球比赛天津承办;五是2015年以举办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六是将承办2019年第十届全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这对本市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既是全面的检阅,又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本市各级残疾人组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新局面。

通过切实加强市和区县残联及残疾人体协建设,充分发挥街乡镇残联和社区村残疾人协会的作用,把组织残疾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责任落实到基层残联干部和残协专职委员,切实做到健身活动有人抓、有人管,针对各类别残疾人的特点,组织了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近年来,全市16个区县,240多个街道乡镇和1400多个城市社区全部开展了体育健身活动,并延伸到2500多个行政村和1.5万个残疾人家庭。全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残疾人达到100余万人次,发展特奥运动员和融合伙伴4.5万人。各类残疾人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提高了运动水平,也为本市残疾人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全市建立了31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120个社区健身试点、75个特奥活动示范社区、为1000多个群众体育健身场所配置了残疾人适用的健身器材,为2万余名残疾人发放了50余种适合个人使用的小型健身器材。通过巩固传统健身项目,拓展创新项目,促进残健融合、文体结合、以点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市残疾人中开展的体育健身项目有乒乓球、柔力球、轮椅健身操等50多个健身项目,吸引了广大残疾人积极参加。

为进一步提升本市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水平和实效,市残联依托天津体院,先后举办了六期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班,培训市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640名,培训残疾人康复体育指导员942名,经过培训的指导员配置到全市社区试点。同时,市残联联合天津体院的专家教授开展了残疾人体育健身研究工作,整理编写了《残疾人体育健身与康复》、《残疾人体育健身器材研究》和《残疾人体育健身项目指导手册100例》等材料,印发到基层和残疾人,受到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好评。

建立了融入共享机制。残疾人体育健身纳入全市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本市全民健身计划以及每年一度的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从各区县街乡镇到市级举办体育健身项目比赛,统一组织,同步开展,兼顾特性,单列组别,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残疾人组比赛已连续举办了六年共六届;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

将残疾人体育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每一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社区健身试点和特奥活动示范点,都给予建设经费和活动经费保障,各区县匹配相应经费。近年来,市和区县财政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残疾人体育健身顺利实施和深入开展;建立了表彰激励机制。市体育局、市残联每年对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先进区县、先进单位和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残疾人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和平区、河东区被中国残联通过创建成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示范区。23个单位和24名个人被中国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市残疾人体协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探索建立了评估机制。市残联制定了《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管理办法》,编印了《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工作档案手册》,为规范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打好了基础,并与天津体院共同开展了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评估的研究。

实施“全运惠民工程”,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下一步,市残联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精心谋划,扎实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开展以“全民全运  全运惠民”为主题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以提高“普及程度、活跃程度、丰富程度”为重点,在“纵深、覆盖、新活、实效、持续”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努力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健身需求,让残疾人共享健康美好生活。

全运周期

把握契机

提速推进

全运周期全民健身工作,要以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机遇,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要求以及  “全运惠民工程”的新任务,改革创新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科学引导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广大市民通过举办全运会和参加体育健身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为推进美丽天津、健康天津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对本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积极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天津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年—2020年)》。做好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研制工作。市级《实施计划》要在6月底前出台,区县级《实施计划》要在12月底前全部出台。制定《天津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细化“全运惠民工程”项目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加大督导力度。完善“全运惠民工程”领导协调机制,推动“全运惠民工程”办公室组织协调责任的落实。

第二,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市、区县、乡镇街、社区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网络,落实城市“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支持区县“五个一”工程建设。加大笼式足球和多功能运动场建设,重点支持交通便利、人群集中、环境适宜、利用率高的地区进行体育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本市20项民心工程。新建东丽湖、金钟新市镇体育公园,新建、更新900个体育健身园。启动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航空、水上、房车露营、体育旅游户外健身营地建设。挖掘体育设施新资源。进一步推动本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条件的学校和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体育场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的创新,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全民健身服务设施,运营公共体育场馆。

第三,创新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创新居民健身会和村民健身会等基层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评选出100个示范健身会进行推广。创建500个“绿色健身站”。试行建立“草根”体育组织、网络体育组织管理机制。推进区县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区和农民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发挥综合性体育社团的核心作用,推进各类人群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扶持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实体化建设。研究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服务岗位“二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试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化、定位化、岗位化管理和服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

第四,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各类人群的健身活动开展。举办天津市第六届青年体育节、第五届老年人体育健身节、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等一批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做好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筹备工作。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职工每天健身1小时。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工程,加强青少年训练基地建设,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

广泛开展以“迎接全运会,健康新天津”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打造“全运文化”“看台文化”“体育文化”“健身文化”等全运会文化体系。启动“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遴选一批优秀健身项目进入全运会,走上开幕式、进入比赛场进行展示。

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攀岩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运动项目。以登山、水上、沙滩、冰雪等运动项目为平台,推动健身休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第五,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宣传。继续做好“晨光起舞”和“全运惠民  科学健身大讲堂”公益讲座活动。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强与广播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科学健身理念、联合办赛等方面的合作。

第六,建设“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启动“互联网+全民健身入户工程”,积极推进本市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等媒介平台建设,丰富健身在线培训指导、全民健身服务内容和手段。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鹏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孙震  赵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