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11.04.2016  10:04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

   盐碱滩上崛起绿色新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天津北方网讯: 渤海之滨,蓟运河畔,这里曾有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还有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

  而今,当时光的脚步走过八载春秋,这里从一片盐碱滩到一座有树有花的生态之城,从无人知晓的荒芜之地到声名远播的圆梦乐土,从投资者避而不及的“禁区”到有凤筑巢的宝地……

  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真实写照。八年间,这里好似“换了天地”,曙光正耀。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打出借鉴与创新“组合拳”,开创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绿色发展示范区。

  目前,8平方公里南部片区基本建成,年生产总值135亿元,累计吸引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引进企业3400余家,注册资金近1400亿元,就业及居住近5万人;今年推进中部片区建设,再开40项精品工程,5年内将建66个“脉动城市”项目……

  在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变齐头并进之时,生态城更加努力下好乐业、宜居这盘棋,与公众共享建设成果。所谓乐业可留人,安居可留心,心安之处即是家。

  “80后”白领张佳慧在生态城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缘于宽松的落户政策,2014年,她把户口从佳木斯迁到生态城,而后便在这里安了家。每天早晨,张佳慧先把生活垃圾投进小区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平台,随后刷卡积分;然后步行15分钟去上班;下班后,她打开“生态城交通”APP查询线路,乘免费公交到第三社区中心购物……

  这就是生态城居民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生态城充满了绿色与智慧。而在这两个关键词背后,支撑着的是一连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法则——生态概念、绿色发展、循环经济。

   三级居住体系15分钟生活圈

  “生态城有不少新加坡印记,在借鉴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本地化创新实践,比如城市绿化、慢行步道、片区规划、社会管理。”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廖俊文说,生态城片区规划采用新加坡“邻里单元”的理念,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

  每个地块是一个生态细胞,每个生态细胞由400米×400米的街廓组成,4至5个生态细胞组成生态社区,4至5个生态社区组成生态片区。其中,生态社区设置了小学、幼儿园、社区中心等;生态片区除了可居住,还有就业、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生态片区间通过生态廊道分隔,由公交主轴串联。通俗来说就是打造一个15分钟、500米半径内的生活圈,覆盖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目前,起步区建有第三社区中心,与传统社区不同,这里承担着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和公共交往中心的职能,菜市场、24小时便利店、餐饮店等商户都集聚于此;同时还提供行政便民、社区管理与社区自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30多项生活服务。家住红树湾小区的李贤大爷告诉记者:“有这么好的居住体系,我每天早晨去社区公园晨练,上午到社区中心看书、打球,傍晚到社区广场跳舞,每隔三五天,还能去社区医院量血压。”本月底,第一社区中心也将投用,届时除了具备第三社区中心功能,还将增设海外商品直营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海淘”。

  “按照人口规模分配适量的教育、医疗、购物等资源,让每个社区都有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设施,这就能促进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廖俊文说,而且这样的邻里中心不仅提供休闲场所,还能集合志愿者和民间组织,通过他们组织的活动,增强邻里互动和社区凝聚力。

   100%绿色建筑 90%绿色出行

  社区充满了便利与和谐,而走出社区,感受更多的则是满眼“绿意”。

  “生态城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量化目标和基本依据,包含22条控制性和4条引导性指标,其中要求生态城绿色建筑比例达10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20%。”生态城法制局局长彭正阳告诉记者,对此,生态城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一套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行的全过程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并创新设立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负责区内绿色建筑审核与评价。

  通过探索与实践,生态城现在100%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标准和模式也正在全国推广。数字显示,起步区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绿色建筑群;在建和已建的160个项目8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中,有43个项目253.8万平方米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目前,生态城居住建筑节能率均大于75%,全年太阳能热水供应量占总生活热水量的80%。

  生态城建设局规划科科长孙晓峰介绍:“为让生态城居民都住进绿色建筑,我们面向区内中低收入家庭建设公屋,这是在借鉴中新两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住房模式创新。”首批500多套公屋现已投用,均是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二期正在建设,其中最大亮点是将建两栋按德国理念施工的被动房,这也是天津首个被动房试点。这种房屋将采用最先进的外墙保温、外遮阳等技术,降低建筑能耗,使室内温度长年保持在19℃至26℃。

  除了建筑,生态城还布局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公交、绿道,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动静分离。目前,每个小区出入口附近都有公交站点,确保公交站周边500米半径服务100%覆盖。同时还规划“”字形5米宽慢行系统,分人行和自行车通道,并将市政管网铺在慢行系统和绿化带下,实现机动车道无井盖。预计到2020年,生态城绿色出行比例将达90%。

  彭正阳表示,根据城市开发进度和居民入住情况预测,生态城一般提前2到3年就开始规划建设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目前,教育资源已实现名校云集,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医院即将开诊,区内小轻轨也完成了规划,这都得益于超前谋划。

   循环再利用 产业低碳化

  采访中,道路干净是记者最深的感受。这得益于生态城市容环卫的“精益环卫”模式和“以克论净”标准:将清洁标准量化为机动车道收集的尘土小于5克为合格,并建起涵盖采集、统计、分析全流程的环卫大数据。

  看着眼前的一切,很难想象建城之初,区内曾有一个2.56平方公里的污水库,水质严重恶化。当时参与治理论证的国外专家断定,不用8到10年时间、花费四五十亿元,不可能让污水库“脱胎换骨”。

  生态城环境局副调研员刘旭说,“我们并没有因此退却,2008年组织专家调研,2009年治污,经过3年、投资10亿元,成功治理污水215万立方米、底泥385万立方米,并取得2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现在一些技术正在全国多地推广。”此外,生态城还借鉴新加坡再生水技术,建起国内首座获得住建部绿色建筑认证的再生水厂,将城市污水过滤为中水,使非传统水源使用率达50%;建起以太阳能、风能为能源的风光互补路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并通过地下管道密闭输送至垃圾收集站;实施国内首个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打造智能家居生活……

  按照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思路,生态城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制定项目准入条件规划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互联网+高科技、精英配套、冷链物流、滨海旅游五大绿色产业,建起国家影视园、国家动漫园、信息园、科技园、生态产业园。为将绿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做大、做强,生态城出台《中新天津生态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暂行规定》《中新天津生态城引进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意见》等多项政策给予支持。其中对于应届毕业生,只要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接收企业在生态城注册并实际办公,就可落户。同时鼓励企业联姻高校与科研院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等。

  去年,国家相关部委还赋予生态城多项颇具含金量的产业扶持政策。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探索从新加坡银行间市场拆借本外币资金;将生态城纳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符合条件的外商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等。预计到2020年,生态城绿色产业产值占比将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