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县加大投入 农村学前教育“飞入百姓家”

19.09.2015  18:31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婴幼儿学前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城市幼儿园不乏高大上的样本,但是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仍是一块短板。

  天津市宁河县紧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逐年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城乡布局,着力加快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已形成以国办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村办园和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新格局。其中,乡镇中心园建设更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平台。

   布局:旧貌换新颜

  漂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具、多样的玩具……占地2400平方米的岳龙镇小闫村中心幼儿园掩映在别墅楼中,显得清幽静雅,童趣浓浓。

  “没想到我们农村幼儿园也这么漂亮吧!”小闫村中心幼儿园园长徐文秀自豪地说,“这几年,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原来,2011年以前,宁河县仅有8所乡镇中心园,办园性质、师资力量、园所建设等方面严重不平衡,特别是这8所中心园都附属在小学,被称为“学前班”,教师讲课内容大多涉及小学知识,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育开发明显不足。

  自天津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宁河县按照“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和集中、便民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共规划17所独立建制的中心幼儿园。几年来,先后新建苗庄镇星辰中心园、丰台镇丰台中心园等9所幼儿园。同时,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功能转换、重复利用”办法,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将义务教育达标、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地理位置优越的撤并学校改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在17所乡镇中心园中,有8所是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而成,闲置校舍利用率达57%,节约了教育资源。

  同时,宁河县积极推进村办幼儿园建设,先后新建、改扩建村办园33所,使之成为乡镇中心园有益补充;完成14所民办幼儿园分类认证工作;各乡镇完成辖区内无证园摸底与告知工作,对基本符合要求的67处服务点进行注册管理。

  截至目前,宁河县共有各类园所177个,其中,国办园8所、乡镇中心园17所、村办园36所、民办园14所、注册服务点67个,备案管理35个,教师550人,在园幼儿12300余人。

   家长:观念得转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晨,东宇航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妈妈韩若静陪伴下,高高兴兴地前往幼儿园。一路上,娘俩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孩子上幼儿园后变得开朗、懂事了,我也可以腾出身子安心开店了!”韩若静高兴地说。

  原来,35岁的韩若静是板桥镇西板村人,夫妇俩开着家具店,公婆开农资店。以前,为了照顾儿子,韩若静只好雇人卖货,一年下来,工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板桥中心幼儿园投入运行后,儿子小宇航正好适龄,韩若静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自己则辞掉雇员,专心打理店铺。可以说,孩子上幼儿园,韩若静省心了;自己照看店铺,她又省钱了。

  每天,韩若静总是看到老师们站在门口接送孩子,当有的孩子哭闹时,小点的,老师们抱着、哄着;大些的,老师们就耐心讲道理,直到孩子开心地走进教室。

  慢慢地,韩若静发现小宇航变得比以前爱说了,喜欢出去找小朋友玩了,也变得懂礼貌了。

  “不管多忙,每天我都腾出一小时陪孩子。人家老师对孩子讲究教育方法,咱也得学着点儿。”韩若静说。

  宁河县积极培育家园共育机制,通过媒体宣传、家长讲座、家长开放日、园所网站、教师博客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家园共育重要意义,为乡镇幼儿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齐友敏就是典型之一。

  59岁的齐友敏是板桥镇王良村人,每天接送外孙女上幼儿园,针对农村有的老人觉得孩子小或者为省两年钱,不想让孩子上小班、中班,就直接上大班的情况,齐友敏总是主动担任“义务宣传员”,耐心地对老姐们劝导、解释。

  “到啥岁数上啥学,老师说孩子发育那是有规律的,直接上大班对孩子不好!”齐友敏说。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让幼儿园和社会,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夯实了教育基础,入园率逐年提升。

   特色:浓浓乡土味

  记者走进板桥镇板桥中心幼儿园,一进大厅,就被眼前的一件件憨态可掬、惟妙惟肖的小手工深深吸引:玉米骨做的小猪、向日葵秆儿做的竹简、长豆角做的草裙、玉米苞做的公鸡……

  “这些原材料农村遍地都是,用它们做手工,既省钱,孩子们还觉得很新鲜!”园长程国福笑着说。

  近年来,宁河县在不断加大乡镇中心园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各乡镇中心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灵活机动、有的放矢地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创设出丰富、适宜、互动的教育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体验、自主活动空间,板桥镇板桥中心幼儿园即为一个典型缩影。

  一开始,程国福带领老师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地,就悟出了些门道。

  “把旧塑料瓶横着切掉上半部,装上土就是个简易花盆,里面种上辣椒、绿豆、黄瓜,哪天浇水,哪天发芽,孩子都有记录,等出苗时,都高兴坏了!”程国福说。

  边走边聊,一个微型农家院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高粱秆儿扎成的篱笆、稻草盖的屋顶、苇子编的墙壁;院内有耙子、铁锨、铁镐、渔网、粮仓、石磨等农具;屋内有原始的土炕、古朴的饭桌、长长的烟袋杆儿、简单的线笸箩……所有这些,呈现出一幅温馨、恬淡的农家生活的画面。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原来,为便于活动开展,程国福带领老师、孩子们,将本地具有特色的各种农作物、花草树木作为激发孩子探索活动的刺激物,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家乡变化与发展,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不仅开阔了孩子们视野,也有效地促进了孩子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困难:破浪会有时

  随着宁河县乡镇中心园的不断普及,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农村家长的关注。

  短短几年,宁河县仅乡镇中心园就由最初的8个发展到17个,农村3岁至6岁的孩子,都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学前教育。

  但是,面对孩子们的笑脸,乡镇中心园的园长们却经常笑不起来,因为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编制短缺、教学内容宽泛、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困难也是其面临的现实难题。

  安徽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于艳洋去年考入板桥中心幼儿园任教,谈起入职感受,于艳洋记忆犹新。

  “我的专业和学前教育根本不挨着,好在有老教师的悉心帮助,加上自己努力,才缩短了适应期。”于艳洋说。

  针对这一问题,徐文秀也是深有感触:“新招的国办教师都是本科毕业,但学前教育专业非常少,她们的专业知识还得通过培训及时补充。”

  徐文秀举例说,学前教育中,单是很多常见说法就需矫正。比如是“幼儿园活动室”,而不是“教室”;幼儿园每天的活动称为“一日活动”,而不是“上课”;统计的是“在园幼儿”,而不是“幼儿园学生”……

  “这些看起来只是一个词语的不同,实际上是学前教育理念是否科学的问题。”徐文秀告诉记者。

  “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普及学前教育的关键,为彻底解决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编制短缺、教学内容宽泛、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困难,我们出台了《宁河县教育系统乡镇中心园教师配备管理办法》,为全力构建学前教育新格局提供人才支撑。”县教育局学前科科长赵晖介绍。

  一是着力配齐教师资源。每年有计划地从幼师毕业生中招聘专业教师到国办幼儿园任教;为乡镇中心园逐年补充公办教师编制,增强农村师资队伍发展后劲。2012至2015年,共招聘国办教师55人,原始学历幼教人员归口12人。招聘合同制人员118人,共计补充师资185人。

  二是多形式搞好岗位培训。遴选16名园长、21名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完成231名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中心园及村办园170名教师到国办园教学实践观摩;组织60名国办园教师到市级示范园参观学访。

  三是开放“空中课堂”。利用天津电大网络平台,组织232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面授辅导与网络学习;开展保育员岗前任职资格培训,141名保育员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张立平 通讯员 张立民 田雨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