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北国江南”画中走来

27.03.2017  10:55
在国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宝坻区确立了打造“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的十二字愿景,利用5年时间,围绕打造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把“大写意”变成“效果图”。坚持以绿为纲,让地处北国的宝坻有了更加清新秀丽的江南韵味。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直接点名的“京畿重镇”,宝坻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宝坻区确立了打造“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的十二字愿景,利用5年时间,围绕打造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把“大写意”变成“效果图”。坚持以绿为纲,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上不断做出新的文章,让地处北国的宝坻有了更加清新秀丽的江南韵味。

  绿色种养 稻鳅双收

  初春时节,走进宝坻黄庄洼地区八门城镇,这里的8万亩稻田呈现出碧波万顷如畦的“银海”景观。

  眼下,在农业龙头企业鸿腾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带领下,通过发展稻鳅立体种养模式,这片稻海不光出产高营养保健米,还产出营养丰富、价格昂贵的泥鳅,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鳅米之乡”,产品除了供应京津市场外,还出口到国外。

  据记者了解,宝坻水稻面积有3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绿色种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使稻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鸿腾水产是本市一家专门从事泥鳅、水蛭等水产品工厂化养殖,稻鳅、稻蛭立体种养和销售的企业,抱着让大自然回馈更多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想法,2010年,该公司实行“企业+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户尝试稻鳅立体种养。

  “稻鳅立体种养,说白了就是在稻田里挖沟,养泥鳅。”该公司负责人高建忠对记者说,他们选择最优质的稻米品种,采用新型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根据生态互补的原则,实现以稻养鳅、以鳅养稻、稻鳅共生。在鳅稻立体种养的环境内,泥鳅可以为水稻松土、清除稻田间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大大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同时,水稻又为泥鳅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除了稻鳅立体种养,宝坻区还相继推出稻蟹、稻鱼立体种养等模式,充分利用自身水稻优势,做足立体种养文章,实现了“一水双用,一地双收”的规模效益。

  旅游村里寻乡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乡土味”日渐缺失。寻找美丽乡愁成了很多城市人的梦想。

  小辛码头村,紧邻烟波浩渺的潮白河湿地公园,历史上为辽国萧太后运粮码头和“南稻北种”的起源地。每到节假日,这个小村都会人满为患。

  家住河西区的陈先生已是第三次来到小辛码头村,“这个小村很有意思!他们把乡村生活的美全都挖掘出来了。我们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陈先生回忆,第一次来,他们全家体验了一把下田插秧的快乐,第二次,正好赶上村里的田园音乐会,第三次全家人领教了“舌尖上的小辛码头”,每一次的感觉都非常独特。

  “我们村是全区首批20个特色旅游村之一,现在全村有26户发展了农家院旅游,在我们村,可以观赏到多样的水稻品种、水生植物,品尝到地道、健康的农家美食,稻田体验认领、坑塘垂钓、稻蟹垂钓特别受城里人欢迎。”村党支部书记李占有对记者说,为了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村里已建成水稻文化园、了凡广场、漕运遗址公园。在占地100亩的水生植物园内,还栽上了荷花、莲藕、菱角、水生蔬菜等品种,建起了以认领土地、插秧种稻为主题的DIY水稻公社,帮助城里人实现回归田园的梦想。

  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宝坻区把乡村旅游发展上升为全区战略,打造了依托潮白河、青龙湾河、黄庄洼和箭杆河的40个旅游特色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位于京津唐“城市金三角”的宝坻区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黄金半径”和现实基础。该区坚持全区旅游“一盘棋”,2015年6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了15个集住宿、餐饮、滨水游憩于一体的临水驿站。到2020年,该区将建成80个特色旅游村,为京津冀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与此同时,为迎合京津冀旅游市场需求,宝坻区在特色旅游村的基础上,先后举办了稻香文化旅游节、“温泉康体旅游节”、“春在宝坻”、“冬游宝坻”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葫芦主题公园、士国庄园、箭杆河五七干校、毕世家具等一批旅游和相关产业项目在宝坻生根发芽,大批农民在从事农家院、农业生产、农耕体验等休闲农业产业中装满了“钱袋子”,宝坻,也成为京津冀游客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独特乡愁。

  兴林增绿 绿满宝坻

  3月12日中午,来自京津冀不同城市的近300名游客齐聚林亭口镇小靳庄村植树点,有的挖坑美拍,有的扶苗埋土,有的提桶浇水。两个小时的功夫,300株小树迎风挺立。

  今年,宝坻区计划造林10万亩,植树537.1万株,大规模的春季植树造林行动正在全区上下全面展开。

  绿,是宝坻不变的生态底色。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近年来,宝坻区实施了绿色边界、绿色通道、绿色河流、绿色城镇、绿色园区、绿色村庄及农田林网、片林、保护区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绿化工程,林地面积达到40余万亩。

  家住潮白河边的刘大娘感触最深,最近两年,她家小区门前的潮白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出门就是景,水面更宽了,而且树多了,花多了,我每天都到河堤上散步,还遇到了不少来自市区、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到这儿来玩。”刘大娘的感慨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据记者了解,去年以来,宝坻区投资5.3亿元,建成了绵延15公里、规模总面积5581公顷的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一河、两岸、三区、二十八景”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沿公园堤南侧建设了500米宽的万亩林带、实施了青龙湾生态廊道工程,自去年9月正式开放以来,已吸引区内外游客37万人次,已经成为该区对外展示生态环境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进一步展现北国江南的生态之美,今年宝坻全面启动“绿满宝坻”行动,区林业局局长张振亭说,通过大力兴林增绿,使林地、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按照“大绿、大美、大生态”的原则,“十三五”期间,宝坻计划造林绿化面积40万亩,到2021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力争成为全国重点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生态宜居的绿色宝坻。

  与此同时,宝坻区还围绕城区内水系连通的节点,重点规划了五大公园,各个公园以水相连并相互补充,通过河河相连、河湖相通,城市将被水波环绕,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将有效改善城区局部小气候,涵养水土,降低噪音,净化空气、水和土壤环境,扩大“城市绿肺”面积,为百姓重塑鸟语花香的自然休闲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