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小麦相继“开镰” 田间奏响丰收曲

19.06.2015  21:34

    金色的6月,是小麦丰收的季节。连日来,天津市宝坻区51万多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由南到北相继“开镰”。

  在宝坻区史各庄镇的麦田里,记者看到,一片片金黄色的小麦整齐划一,仿佛在向来客微微颔首。数台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里自如地穿梭,站在一旁的农户们看着饱满的麦粒直接从收割机滚滚而出,不由得喜上眉梢。记者注意到,每台收割机过后,地里都只留下一层松软的麦屑和几厘米长的麦茬。“所有的收割机都在秸秆出口安装了配套的秸秆粉碎机,小麦秸秆可以直接粉碎还田,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加土壤的有机含量,提高土质肥力,还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病虫害。”农户李大叔对记者说。

  收割间隙,农机手刘建民一边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告诉记者,“我已经连续作业一周了,像我们这种收割机,一天10个小时可以收割近百亩小麦,今年我这车任务全部排满。”

  记者看到,一片麦田常常是小麦收割机、玉米播种机同时作业,抢收小麦和播种玉米同时进行,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为了确保今年夏收不焚烧秸秆,我们对全区1100台大型收割机全部安装了粉碎装置,收割后产生的秸秆可以直接还田,不造成大气污染。”该区农机发展服务中心推广科科长金红利介绍说。他还说,“今年宝坻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1万多亩,平均亩产量达到近1200斤,主要集中在史各庄镇、牛道口镇、新开口镇、大口屯镇等地,从6月10日开始,宝坻区陆续收获小麦,这几天就是收获的高峰期,月底前全部结束。”

  据了解,整个“三夏”期间,宝坻区共有2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投入各类农机具五千多台,不仅加快了“三夏”的进度,还主打“服务”牌,让农民轻松过“三夏”。(记者 杜洋洋 通讯员 陈振 孙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