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去机关化探索与实践之遂宁模式

28.09.2015  09:34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适应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基层工作、群众工作需要,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充分体现群团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特点,防止机关化、娱乐化倾向发生。”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2010年以来,遂宁市总工会着力机关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工会去机关化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五年的机关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与实践,契合了中央顶层制度设计安排,为遂宁工会工作创新和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改革源于工会经费征收体制创新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遂宁市总工会大胆创新工会经费收缴方式,从2002年开始委托地税部门代征,在四川开了先河。2009年底,我们全力推动工会经费全额代征,将基层工会应留成经费纳入代征体系。在返还基层工会应留成经费时,坚持将经费返还到基层工会账户。2013年,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全市统筹,实行工会经费“税库银”一体化征收,创建了全市工会经费征收的市级汇缴系统。由此,从工会经费这个角度,工会与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一)“双循环”规律让工会机关运行机制不得不整合向下面向基层。依据《工会法》从企事业单位全额征收的工会经费,经地方总工会将应留成经费返还到企事业单位工会账户,用于服务所在单位会员职工,工会经费的循环运动由此形成了一条“循环链”。而要实现工会经费返还到企事业单位工会账户,必须督促帮助其组建工会、法人登记、申请组织代码、开设账户、建立制度、培训人员,推动资金运转并开展工会服务工作等,这就倒逼联动了以服务为特征的另一条“循环链”。顺应资金链循环联动服务链循环的“双循环”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整合工会机关的资源手段,向下回应基层、会员职工诉求并着力解决好问题,促进“双循环”链条有序、有力、有效运转。
  (二)“倒逼机制”让工会“服务链”必须做实延长。“双循环”链条的运转使得“倒逼机制”在机关工作中顺势建立。机关一切工作都须以“资金链”和“服务链”的有效循环为前提,在推进“双循环”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服务链”的循环中,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角配角角色定位频繁转换,培育和健全了团队协作机制,提升了工会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创造条件满足和回应基层工会、会员职工不断增长的服务诉求需要就是做实延长工会“服务链”的过程。
  (三)“利益共同体”让工会既要维护职工权益又要关注企业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是职工工资总额的2%,政府批准由税务部门受工会委托代征工会经费,这是党和政府赋予工会最大的资源和手段。充分开发运用这一资源手段,使得工会组织取得收入所依赖的这种制度性路径成为现实,使得工会与企事业单位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事业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逐步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的结果,就彰显了工会组织“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的工作原则在实践路径上的具体体现。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勇于破善于立
  工会组织不是党政机关,更不是权力部门,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按章程运行是其显著特征。“不能直接用管理党政机关的办法来管理群团组织,应该给它们留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空间。
  (一)横向改革工会机关“部室制上下级对应”为“五大中心制全方位对下服务”设置。按照党政机关“三定”方案设置的工会机关现行工作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员职工多元诉求并要求工会及时回应的现实需要相比,“部室制”只相对满足了“我要工作”主要对上负责的基本条件,而只有“要我工作”问题有了一套创新解决方案,才能达到工会组织对下负责的时代要求。市总机关探索设置的工运研发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建会评估中心、集体谈判中心和工作保障中心“五大中心”,通过实践运行,基本能满足工会机关内部资源手段的有效整合,且因持续推进,又倒逼着工会机关全方位对下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二)纵向改革同一城区不同区域工会组织“单独自转”    为“同城公转”模式。由于行政区划对工会组织的分割、基层基础薄弱、资源手段配置不均衡等因素,导致在同一城区的会员职工享受不到工会组织的统一服务,出现“同城不同权”、“职工过度流动”、“同质企业恶性竞争”等现象,工会体制内部“单独自转”效果不佳。垂直有效整合同一城区跨行政区工会组织资源手段,推动“同城公转”、形成工会内部系统“大联合、同对外”格局成为必然选择。我们通过企业·工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有效整合船山区、安居区总工会,国开区、河东新区、西部物流港工联会等“四区一港”及所属街道工联会资源手段,将其纳入“同城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同城公转”的聚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