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工匠】凭手感能辨别1毫米间隙——记中交一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管延安

16.05.2016  21:26
天津工人报》(2016年05月16日    01版)
                    “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沉管对接前设备和电缆的安装,简单说就是拧螺丝。一根沉管有两万多个螺丝,如果有一颗误差超过1毫米导致漏水,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1000多名工友的人身安全。”初次见到中交一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管延安,是在开往珠海牛头岛施工现场的工程船上。3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来不及擦拭汗水,一遍遍查看研磨板和工具包,做着上岛前的最后一次检验。
     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港珠澳大桥全长49.968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考虑到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中间设计了一段长5.6公里的深海隧道,需要用33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8万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管一一对接而成。这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任何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凭借踏实专注的精神,管延安在工作中练就了一手“绝活”,仅靠一把扳手就能保证一根沉管上两万多个螺丝间隙不超过1毫米。目前,工程已经成功完成了25次海底隧道对接。
     下了工程船,管延安立即赶往船坞,对即将安装的第26节沉管(E26)再次检查。记者看到,船坞内的沉管有足球场大小,被固定在大型沉管安装船上,等待拖轮拖往施工海域。此时的沉管已经沉入海面以下10多米处,管延安和工友只能从安装在监测塔底部的人孔钻入沉管内。
     人孔的直径只有1米左右,进入人孔后是10多米高的简易梯子,记者空手顺着梯子往下爬已觉不易,管延安背着工具包,拎着检修器械,却显得异常轻松。原来每节沉管海底对接前,他和工友每天都要上下七八次。“人孔不仅是为了日常检查与维护,更重要是在沉管安装发生故障时,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进入管内排除障碍。”管延安说。沉管内犹如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人孔外,没有任何换气通道,空气湿度在95%以上,又闷又湿。管延安和工友每天都要在沉管内工作10个小时以上,至少能喝掉60升水,工作服经常是刚被汗水湿透,随后又被沉管内的高温烤干,一天之内能干湿七八遍。
     检修开始后,管延安沿着管道爬上爬下,精心测试着每一颗螺丝,并不时敲击看上去已拧紧的大螺丝,判断是否合乎标准。“沉管内两套设备最需要注意,分别是电动蝶阀和截止阀,它们是构成压载水系统的重要部件。”管延安说。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即可,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1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却通过一次次的拆卸和练习,凭着精湛的技艺,创下了零缝隙的奇迹。一节180米长的沉管,里外螺丝超过两万个,管延安带领着工友们依靠一把把扳手,把所有的螺丝都拧得严丝合缝,成为了保障沉管隧道安全的最后一道生命线。本报讯记者崔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