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模式”将带领内蒙古畜牧成功转型

10.02.2015  18:12

  内蒙古赤峰市委六届六次全委会议透露,2015年巴林右旗将继续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称为生态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巴林右模式”,创新发展思路,奏响了“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发展战略的最强音。在促进农牧业经济提质增效上,继续实施“生态立旗”发展战略,整合配置各类畜牧业产业资源,稳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实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协调发展。

  内蒙古拥有闻名世界的广袤草原和丰富的家畜品种资源,今天,内蒙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然而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巴林右旗,多年来草原上跑动的一直都是劣质畜群,尽管牧民们世世代代挥舞“套马杆”,但始终难以致富达小康。“肉牛整村推进”不仅让巴林右旗实现了致富梦,也让“巴林右模式”引起了国务院的注意。

  分析“巴林右模式”的成功之路,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林右模式”果断抛弃粗放经营的老路,走出一条“发展高效生态畜牧”的新路子。2005年,巴林右旗旗委、政府根据1126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每年以20万亩速度退化沙化以及牧民粗放经营方式致增收缓慢等现状,决定按照群众意愿,不在传统畜牧业的老路上亦步亦趋,果断提出创新口号,并实施小牲畜向大牲畜上调、大牲畜向优质肉牛上调。走科学化、市场化的生态畜牧终于让巴林右旗尝上了畜牧大餐的“鲜”。

  其次,“巴林右模式”中优质肉牛整村推进,这种“共建专业村”的致富模式值得全国借鉴。其中,巴林右旗实施一次性淘汰劣质牛和小畜,一次性引进足够数量的优质基础母牛,一次性完成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战役,不仅为肉牛标准化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巴林右旗肉牛品牌在广袤的巴林草原打响。“巴林右模式”成功表明,摒弃粗放式经营、进行集约化的畜牧生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农民增产致富才不会是个梦。

  第三,“巴林右模式”将有效保障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这符合巴林右旗和内蒙古牧民的根本利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非平衡性、灾害的频发性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短板,一旦受到破坏,则不易恢复到原始的群落状态。相对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因农业耕作而沙化、撂荒的草牧场面积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它的治理恢复付出巨大代价来看,“巴林右模式”无疑在牧民增收与环境保护方面给内蒙古草原畜牧树立了典范,内蒙古草原畜牧要发展,“巴林右模式”是不二之选。

  总之,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有机整体,这其中包括牧民、环境、经济等,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如何扬长避短,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相结合,从成果来看,“巴林右模式”无疑是内蒙古传统畜牧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