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小心伸向你父母的这双黑手

27.12.2015  18:46

   1 打着“专家”、“教授”旗号招摇撞骗

  人老了,就图个健康平安。保健品商就是看中这点,打着为老人免费看病的旗号,先把老人聚集起来,然后各个击破。

  在保健品销售商的“诚邀”下,老年人迈进一个个星级酒店、农家乐,仔细聆听来自“政府领导”、“名医教授”的“爱心养生讲座”。不少假冒的“专家”给老人随便看看就说是癌,信口胡诌,先把老人吓住,然后让她们购买保健品。

   2 利用免费讲座设骗局:用小恩小惠吸引参与

  为鼓励老年人的积极性,有些商家制作出勤卡,满勤的可奖励小礼品。在购买保健品之前,还会营造出货少人多的气氛,如对外称“只有38个名额,要跑着去买!”不少老年人都怕错过了好机会,一时冲动就花钱了。

  一些保健品公司还做起了衍生产品,顺带推销起基金。

   3 必杀技:阻止年轻人参与

  为了限制年轻人的干预,商家也是费尽心思。针对老人的讲座地点总在头一天晚上才公布,时间通常定在工作日。讲座设门槛,事先向老年人配发入场证,即便有跟去的子女也被拒之门外。

  为让老年人带够现金,一家公司提前发出信息,将在会场上随机抽取现金编号尾号进行奖励。还有公司用“变相返还”吸引老年人花钱。比如有公司让交9千元,承诺之后会全部退还。结果,退回来的是“一张2000元机票,一个7000元的保健电热毯”。

   4 打实验牌:增加可信度

  单单是讲座显得老套,骗子促销手段正在更新升级。有不少商家组织老人聚餐、游玩。泡着温泉,品着美食,感性的一天后,“老年人更容易被劝说”。

  有些活动飞往外地,卖方不安排游玩景点,拉着老年人四处购物。“还会做实验”,比如有爆料称,在现场眼看一工作人员拿出一只金鱼,称先喂鱼吃了敌敌畏,眼见鱼死掉,然后放入保健品,金鱼又活了过来。但是老人一般不会去追究给金鱼吃的到底是不是敌敌畏。

   5 流露出兴趣就被宣传轰炸

  如果老年人对保健品流露出了一点兴趣,就会不断收到外地寄来的产品介绍,以及无休无止的推销电话。等老人购买产品之后,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厂家,连推销人员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招数,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个骗局,为何老人还是看不透,义无反顾地陷进去?为啥老年人就那么好骗?其实跟老人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也许很大原因可能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1.渴望健康

  首先,对于老人来说,已经步入晚年,健康是他们最重要的期盼。到了老年,身体不再像年轻时候健康,各种毛病都会出来纠缠。因此,为了求得健康,就算用尽一生积累的财富,老人也会觉得值得。这也是为啥老人愿意花高价购买保健品的重要原因,骗子正是摸准了老人这种心理,才屡次得逞。

   2.害怕孤独

  其次,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倍感孤独。此时,如果有年轻人对他们很热情,并让他们觉得像子女一样关心他们,老人或许就情愿花钱买点陪伴和关心。所以,如果老人轻信骗子的话,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下,自己对父母是否够关怀够体贴?

   3.爱占便宜

  老一辈人,都是经过吃苦,多会勤俭持家。不用花钱,就能看病吃药,不用给儿女造成负担,多好的事,反正也不吃亏。于是,老人很容易就掉入陷阱。所以保健品骗局大多是一开始不收钱,免费讲座,去了几次之后,老人已经被他们编派的谎言吓得赶紧掏钱买药。

   4.信息闭塞

  老人容易上当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消息闭塞。他们不会上网,对网上已经被口诛笔伐的骗术浑然不知,他们单纯善良,容易相信人,社交圈子小,只是公园里的老伙计们一起聊聊天,最容易被骗子攻破。

  为了赚钱,骗取老人的养老钱,这种奸商实在可恨,应该严厉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你对父母足够好吗?快行动起来吧,他们需要你的关怀~~~~(完)

[责任编辑: 张博 ] [编辑: 张博 ]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