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电台新闻广播5月1日《909早新闻》播发消息:海鸥“飞”向世界 成就中国制造

03.05.2016  12:46

  半个世纪前,新中国第一块自制手表在海鸥诞生,终结了我们国家“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时代。60年间,海鸥人以孜孜不断的钻研和代代传承,不仅走出了五位“中国钟表大师”,自主研发生产的“万年历、三问表、陀飞轮”合一的世界顶级腕表,也代表着“天津制造”走向世界。

  在海鸥的“五位钟表大师”中,67岁的杨作斌是年龄最长的一位,最近,他正在装配一款价值160多万元的“三问、陀飞轮、万年历”三合一定制表,需要耗时半年,用到435个零件。由于装配过程非常复杂,精确度极高,每个细小的零件都不能怠慢,杨作斌说:“轮这个部件,由我来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组装,里面的一个保险簧,比单根的头发丝还要细,要把这个丝固定在这个零件里面,而且对他的长短、对他的形状还都有要求,用显微镜,弄这一个活得一天。

  有着47年工作经验的杨作斌,最早只是一名普通的钳工,做的都是手表模具制造和车床修理,因为好钻研,耳濡目染之下,他利用业余时间向老师傅学技术,逐渐掌握了手表装配的技能。上世纪90年代,受到日本电子表的冲击,很多工人面临下岗,而杨作斌却凭借自己积累的真本事,转型成为了一名全能型的手表装配工人。杨作斌说:“组装‘三问表’,一个零件需要加工成方形的孔,得做模具,当时厂里品种很多,排半年才能安排模具生产,当时管生产的负责人找到我,你看有嘛办法,我一看这活,两天之后我交你活,为嘛能有这个口气说这个呢,因为我做过模具、我修过模具,我做了一个简易模具。

  2004年,海鸥手表抓住腾飞机遇,先后攻克了世界制表业3大复杂结构中的陀飞轮、问表、万年历技术,打破了高端复杂结构手表被瑞士品牌垄断的局面。杨作斌也凭借多年的全能技术经验被调到高端手表调试装配岗位,成立了工作室,专门负责难题攻关。

  两年前,一款产品推出市场后,部分顾客反映,手表总是走快,设计、检验人员想了很多办法,质量明显提高,但这个现象偶尔还会发生。杨作斌就带着徒弟自制了简易仪器,模拟人工手动上弦,查看磨损情况,他发现,症结可能就出在一个直径一厘米的小零件的发条点油量上。于是,大胆进行了试验,杨作斌说:“按我说的方法做200只表,用真表来试验,而且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模拟实验,200只表上到人体转动的模拟机,而且强度大于人佩戴,结果200只表模拟了一年,一块表那种现象也没发生。

  这段经历让徒弟宋旭超倍感惊异,刚从普通表装配流水线入门高端表制造,他不仅见识了真正的大师技艺,也切身领悟了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极致的海鸥人精神,让一个曾经觉得手表都是多余物件的90后小伙子,如今可以很自豪的向别人介绍“我是一名手表厂的工人”。宋旭超说:“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积累干下来,这种坚持的精神挺让人佩服的。有时候一些细小零件折腾来折腾去还是达不到标准,也是挺着急的,没想过放弃,干的时间越久你就越不想放弃他,从事这份行业,装完看着手表自己走起来,也是蛮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几年来,杨作斌生产了“三问、陀飞轮、万年历”三合一手表7只,问表38只,创造产值近3000万元。今天的海鸥也已经成为拥有2700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掌握复杂钟表的核心技术,手表机芯年产能力超过500万只,成品表年生产能力40万只的行业标志性企业。在杨作斌看来,海鸥人代代传承的匠心,就是专注与永不停步,事再小,也要做到极致,并倾尽一生的热情去追求。只有如此,天津制造乃至中国制造才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杨作斌:“新东西在不断往前发展,困难总是有,自己还需要挑战,你能不能做到更好,将来咱做出来东西要和瑞士相比,一看这就是中国的、这就是最好的,这是咱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整个团队,甚至整个行业的努力才能达到。能做到这点就是要把心踏下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18年第四期创业孵化大讲堂成功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要求,近日,科学技术委员会
市科委面对面服务驻津青年企业家
  为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和建团96周年,科学技术委员会
市科委召开2017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中期推动会
  为加强对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的管理、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