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工大国到技能强国,女性如何撑起 “半边天”

13.10.2015  11:09

聂凤在参赛.。 (来源:华龙网)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女选手取得不菲成绩。但我们也发现:首先,在中国三次参赛的选手中,女性比例奇低;其次,中国队参赛的项目,还存在明显的职业隔离。期待新一代中国青年,破除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挑战劳动力市场上的传统角色定型;期待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深化改革。

  作者 刘伯红

  不久前,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中国派出32名选手,参加了其中29个项目的竞赛,创造了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荣获了4枚金牌、3枚铜牌和12个项目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表现了中国青年工人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能。

  对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社会性别分析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各制造业大国和服务业大国之间的技能对抗,其比赛的项目和技术标准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规范,直接体现一个国家对最新工艺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大赛规定,除参加飞机修理项目的比赛选手年龄可以放宽至25岁外,其余各项参赛选手的年龄均需在22岁以下。近10年世界技能大赛成绩统计显示,韩国、日本、瑞士、奥地利、巴西位列金牌榜前五名。

  中国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其第53个成员国。2011年10月,中国政府首次组团,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6名青年技能选手,总平均分在51个代表团中排名第二,获得1枚银牌和5个优胜奖。2013年7月,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德国莱比锡举行,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了22个项目的竞赛,最终收获1银3铜及13个项目的优秀奖。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中国正在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攀登,迫切需要造就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在祝贺青年技术人才取得突破性成绩时也看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有技工劳动者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有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经济增长快而不强,大而不优,技能水平不够高,顶尖技能人才奇缺,总量不足,距离技工强国还有相当距离。

  在这次4块金牌的突破中,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女生聂凤,代表中国夺得了美发项目的金牌,弥补了金牌获得者女性的缺失。这次比赛的美发项目有8个模块,分4天完成,是参赛者体力、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大比拼。聂风凭借娴熟的实力,战胜了在这个项目上长期垄断的法国和韩国选手,一举夺冠,表现了中国青年女技工的高超技能。

  尽管中国女选手取得不菲成绩,但我们也发现:首先,在中国三次参赛的选手中,女性比例奇低。中国第一次参赛的6名选手,没有女生;第二次参赛的26名选手,仅有2名女生;第三次参赛的32名选手,也只有4名女生,仅占参赛代表的八分之一,与我国女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和青年就业的比例极不相符。

  其次,中国队参赛的项目,还存在明显的职业隔离。三届大赛以来,男队员参加的项目,集中在焊接、建筑金属加工、印刷媒体技术、飞机维修、CAD机械设计、车身修理、汽车喷漆、网站设计、汽车诊断技术、模具制造、制冷与空调、电气装置、数控车、数控铣、砌筑、信息网络布线、机电一体化、移动机器人、瓷砖贴面等多个工种;而女队员参赛的项目,则在糖果/糕点制作、美发、时装技术等有限的传统工种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

  参加大赛报道的中国记者敏锐地发现,在本届中国男选手获得金牌的汽车喷漆项目中,获得银牌和铜牌的外国选手均为女性。不仅如此,其他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工种中,也不乏女性获奖,反映了当今世界技能领域中女性的突破与发展。

  争做大国技工中的“半边天”

  新中国有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优良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女性打破各种禁锢,广泛参与各个领域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职业角色对人们的限制,这无疑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宝贵遗产。

  时至今日,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劳动力市场上传统角色定型的状况?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首先,父母、家庭、社会对男女儿童的角色期待,例如“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等变相“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观念,助长了男女生的角色隔离观念,限制了男女生突破角色定型的全面发展。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对男女生的传统角色教育,例如,家长从小“给男孩买手枪,给女孩买娃娃”,老师让“男生读三国,女生读红楼”,学校鼓励“男孩学理工,女孩学文科”,社会文化促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为悦己者容”等,变相地强化和复制着男女生的角色定位,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性别隔离奠定了基础。

  第三,劳动市场上的性别分化、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与职业隔离(性别歧视),加剧了劳动者、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角色认同,使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工作不如找老公”的女性价值定位,被人们和社会文化认同。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现代市场经济“不劳而获”“享乐至上”负面文化的影响,促使人们轻视体力劳动和技能工作,造成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中女性人才的奇缺和职业隔离。

  我期待,新一代中国青年,破除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挑战劳动力市场上的传统角色定型,崇尚劳动光荣,致力钻研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勇敢地担当起从技工大国到技能强国的责任。我更期待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深化改革,为促进各种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保证。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