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游客之“新”

07.12.2015  13:19

    众所周知,国民在国内外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备受诟病,给中国的游客形象乃至国民形象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这引发了人们对新游客问题的探讨。那么何谓新游客?游客这个词从字面上看由“游”和“客”二字组成,据此,“新游客”之“新”也可从“游”之新和“客”之新两个维度来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当下的“游”之新和“客”之新可具体地理解为“优”之游和“正”之客:前者主要包括优雅之游览、优逸之游憩、优笃之游学、优容之游交以及优厚之游财;后者主要包括正形之客、正位之客、正为之客、正利之客、正义之客。

    一、“优”之游

    “游”在汉语字典中有“游览”、“游憩”、“游学”、“游交”等意思。这些内涵分别体现了游客的主要出游动机或基本旅游活动内容。“优”的繁体字为“優”,右部的中间有个“心”字,暗示“优”之游是一种用心去进行的旅游,而广义的心又包含伦理、态度、情感、意识、意愿等诸多心智运算过程。“优”之游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优雅之游览

    游览是大众观光旅游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游览本身有在游赏(游历、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的活动中实现游中览胜的目的。而优雅的基本意思为“优美、高雅”。优雅,外显于形,更根植于心。就“外之优雅”而言,其体现在游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说话音量的大小、语调的高低、脚步的轻重、关门的轻重、上下车的急缓、消费的俭奢、位置的让占、便利的取舍等;而“内之优雅”则在于秉承天人合一的法则,与环境和景观进行心灵和灵魂的沟通,恬然陶醉于优美的景色和高雅的情趣。显然,优雅的游览有助于游览到真胜以至于叹为观止或圣心术通(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易经》《序卦传》之“观”卦云: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这一观(赏)角度本质上是一种仰视。游客在一个远离惯常居住地、道德感易于弱化的旅游地,要保持“优雅之游”必须时刻怀着一颗向自然、环境和他人学习的仰视之心、谦卑之心、敬畏之心,去着雅装,说雅言,展雅行,品雅趣,发雅愿。

    2.优逸之游憩

    游憩有旅游休憩之意,此处游是手段,憩是目的。优逸主要在于心之安闲、闲逸、安逸、闲适、逸乐、熙逸、逸豫等。有优逸之“游心”,才会有优逸之“游情”和“游兴”。优逸之游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游客通过“游目”而“骋怀”(见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游目骋怀”),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通过游艺(从事娱乐活动)或游乐而获得消遣,放松身心,再造活力;通过“游居”(旅游度假等)而悠闲舒适地过日子,享受慢生活;等等。优逸之游憩要求游客要忘记生活、家务、人情等方面的牵扰,做到“既游之,则安之”,在怡然自得的休憩中修复创伤,恢复机能,重塑平和、欢喜、信心与希望。最终,通过逸游而实现逸憩。

    3.优笃之游学

    游学或称学游、修学,是指离开惯常居住地到外地或外国求学、考察和学习,以获取知识、启迪智慧为主要出游目的。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在禅宗寺庙或道观的禅修或道修也是一种游学。国内的游学历史较为悠久,《后汉书·张衡传》和唐·李朝威《柳毅传》就分别有“游于三辅”和“游学于秦”的记载。英国人在17世纪60年代兴起的GrandTour(中文译为“壮游”、“修业旅行”、“大旅游”等),是当时英国贵族子女遍游欧洲大陆的教育旅行,被视为一种特别的英国成年礼。“优笃”有优选和笃思之意。前者重在游学师长、内容、地点、时间等的优选,要求选良师、求真知、择良地、选良辰;后者重在游学状态、精神和方法的取向,要求笃学不倦、潜心用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游学中要将身份、财富、地位信息归零,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以最快速度进入角色,并渐入佳境。这样才能访到真人,学到真知,悟到真道。

    4.优容之游交

    这里的游交非指专门意义的“探亲访友”式旅游,而是特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各相关主体(如同行者、旅游服务提供者、旅游地社区居民等)进行交往,通过交往获得知识,加深了解,建立友谊等。优容,即优礼(待)和包容。游客与相关主体必然在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日常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广义文化上的差异或多样性,某种程度上恰恰体现了游交的意义或价值,当然也容易引发冲突或摩擦。此时,优容之游交就显得特别重要。优礼交往对象,包括尊老爱幼,温良谦让,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困难之际先己后人;对他人的一时的疏忽、冒犯甚至伤害,能包容和宽恕。这样的优容之游交使旅游过程升华为一种融合之旅、和谐之旅。

    5.优厚之游财

    参加旅游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为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时间,其中,可支配收入是指用于旅游消费的“闲钱”,又称为“游财”或“浮财”,即多余的财物。参加旅游活动必然产生货币上的支出,此时,游客要将自己或费用共摊之同伴的游财保持到合理的“优厚度”,即要有合理的消费预期,并预留合理的开支余地。中国自古就有“穷家富路”之说,其基本解释为:在家可节约开支,出门却宜多备盘缠。现在不少旅游消费纠纷的产生或旅游体验的破坏均是由于个别游客不合理的“小气”或“吝啬”(优厚游财的缺失)造成的。社交网上就有人公开反对“穷游(故意占便宜的旅游)”。奢游(在旅游过程中铺张浪费)固然不应提倡,但新游客之“新”应在消费上保持应有的理性,应持有合理的“优厚之游财”,以便为合理消费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穷游”,可能会损害其他游客、旅游经营者等相关主体的利益,难免受到轻视和责难。

    二、“正”之客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客旅、客居生活,游客终归是客人。但其既是被动的服务对象,也是主动的交往主体。既为客人,自然应遵循客纲、客纪、客道或客套,即通常所说的“为客之道”。为客之道有正道与偏道(或邪道)之分,新游客应取其“正”。正,其字体构成为上一下止。《易经》中有一卦为艮卦,艮为山,为止(高山仰止)。一止合而为正,一艮合而为良。“正”之客应为良客,其核心要义为“合乎客道,适而知止”。新游客的“正”之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位之客

    正位,即正确的位置、身份、地位、立场等。游客在主客交往中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恰当地扮演客人的角色,此为正位之客的第一要义。其主要内涵包括:一是保持客人身份意识。对主人(广义的主人包括一切服务提供商及旅游地居民)合宾主礼仪,尊重当地的文化,常怀感恩心,多说客气话,凡事讲客套。二是坚持客随主便的基本原则。尊重主人的合理安排,而非按照自己的习惯或强迫症式的细节癖好来苛求主人,动辄挑剔和抱怨,破坏主客交往的和谐氛围。三是避免越位。忌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定夺上越俎代庖,喧宾夺主。四是做便主之客。事先主动告知自己的民族、宗教等禁忌并进行及时和善意的提醒,避免跨文化冲突。同时,积极参与主人发起的服务场景设计和服务(管理)改进活动。

    2.正行之客

    正行,即得体、合适的行为举止,具体指游客的行为举止合乎约定、规定、法律、礼仪等的要求。游客的广义的正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上正点。在搭乘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时按规定时间办理各项手续,在团队包价旅游的景点游览过程中按约定的时间集合,等等。二是人际交往中要正经。即端庄、正式、正派、合乎标准,避免轻佻、轻浮,影响观瞻,要主动维护客源地的地区和国家形象,并避免对目的地造成文化冲击。三是在特定场合要正言。即言辞郑重,特别是在宗教活动场所或重大仪式举办场地,不仅要“正言”还要“厉色”(态度严肃),以示敬畏和尊重。四是在环境行为上要正规。即合乎技术规范和伦理要求。如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自产垃圾能做到“打包进,打包出”;在景区活动时能做到“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不随意践踏草地,不惊吓或随意喂食动物,不违规放生,等等。

    3.正利之客

    正利,即正当、合理的利益。新游客观察利益及对待利益的视角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视角,即既从己方审视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也从他方审视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游客在支付一定的货币成本后,可获得物质、知识、文化、艺术、体验、友情等多方面的收益。游客的“正利”观至少应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游客应持有在自己获利的同时让对方合理获利的意识、意愿和行为。在享受价值的同时为旅游地创造价值,从而形成利益互动的良性循环。二是游客在利益受损(如遭遇酒店或航空公司的超额预订、行程变更或取消、交通工具晚点等情形)时能保持理性和冷静,按照行业法规或国际惯例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情绪的极端表达,提出不合理的利益诉求。

    4.正义之客

    正义,意即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从正义所指向的关系来看,可将正义划分为人际正义和环境正义,分别受人际道德和环境道德所调整。具体到“正义之客”中的游客正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的消费正义。即游客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应当做到自己在享受消费便利的同时不去妨碍其他游客对消费便利的享受,也不能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运行和文化的传承。二是新兴的环境正义,即游客在与自然(包括动植物)的接触中,应当赋予自然以道德主体的地位,给予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坚持由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中心主义整合而成的环境伦理,即人的生存利益可以大于自然的生存利益,但人的非生存利益不能大于自然的生存利益。持有上述两种伦理的游客非常接近于严格意义的生态旅游者,这应该是游客演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5.正豫之客

    正豫,即事先合理的谋划和准备。《礼记·中庸》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正豫之客”的游客正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旅游活动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学健养等诸多要素,完美的旅游体验的获取离不开充分细致的“游前”谋划和准备。特别是游客结构整体上正由“团(队)重散(客)轻”向“散(客)重团(队)轻”演变,这一趋势对游客出游的谋划和准备能力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现代社会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也为“正豫”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游客特别是自助游游客需要做的计划应包括当计划事项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发生变化时的应对方案,以免变化一旦发生时措手不及。至于准备,则包括心理准备(如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的应急心理调整等)、知识准备(如气候、道路路况、景区容量等方面信息的获取和储备等)、技能准备(如观鸟、烧烤、玩蹦极等技能的事先掌握等),当然也包括物质准备(如应急药品的储备等)。充分、合理的“豫”可增强旅游行程的安全性、平稳性和可控性,为旅游体验的满意度的提高提供坚实的支撑。

    概而括之,“优”之游和“正”之客既有心智运算过程,又有行为付出表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优游”偏重出游之理,“正客”偏重为客之道,前者是结果和目的,后者是条件和途径。二者的有机结合便绘就了“游有游相,客有客道”的完美图画,这便是新游客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