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收储运,如何破解秸秆收储运难题

20.02.2017  18:34
      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由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培育)联盟批准成立了“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联字[2015]064号)(简称“秸秆联盟”),并由秸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秸秆控股”)担任理事长单位,秸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飞担任联盟理事长。

前言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要能把秸秆与土地迅速分离,农户就没有可烧之物了;秸秆企业也可以方便地去地头取用秸秆资源;政府也不用“天上卫星照,地上警车叫”的去监控火情了;秸秆的价值得到体现,蓝天白云有了保证。所以秸秆综合利用的第一步,就是要如何解决规模化、高质量地把秸秆从地里收运出来,建立新型秸秆收储运体系是个前题。

什么是规模化的收储运体系

  规模化收储运体系主要是:建立专业的队伍;有专项的秸秆基金,要配置秸秆专业设备;以及有一套可行的秸秆收储运机制和方案。

建立队伍是关键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扶持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发展,建立规范的秸秆储存场所,促进秸秆后续利用。各地应出台方便秸秆运输的政策措施,提高秸秆运输效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秸秆收集和利用,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国家表明要支持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规模化的专业收储运公司运营,它不同于现行散乱的经纪人模式,要求要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如果能够组织起一批10万吨以上的秸秆收储运企业为龙头,在各地再去带动小型的收储队伍,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才能形成秸秆收储运服务的产业,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有了一批大型专业秸秆收储运主力军,用工业的思维去解决农业问题,大规模秸秆利用才会成为现实。政府才可以统筹的规划、组织,农户可以方便地借用公司的能力,去解决秸秆离田问题。政府动员和扶持社会上有资金、有能力、有愿望企业投入到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之中,是件关键的大事。完善秸秆经纪人体系,做到可控,最好把经纪人变成收储运实体。

政策是收储运完善前提

  没有政策引导,农户不会自动自觉的去收秸秆,只要不赔钱,他们会通情达理的配合政府完成秸秆禁烧工作。没有资金,不想办法就不可能搞好秸秆禁烧,哪的地方政府拿出秸秆基金和办法,哪的工作就有成效。补贴要精准化,原则上是谁在秸秆收储运上出力,就补给谁;政策要给真正做事的企业,而不是想靠补贴谋利的人。

  (1)秸秆出田的补贴。

  政府这个补贴必须有,不能让农户和收储运企业来担负环保的成本。经测算要将秸秆收运到地头,人工、机械成本大约每亩30~40元(太原地区已经补贴70元标准)。有了这项补贴,农户收运秸秆不至于赔钱,如果农户没能力收秸秆,可以像收粮食那样,去委托秸秆收储运企业来做,发生的费用就转移到收运企业。如果愿意还田,该补贴费用也归其所有,以后农户就坚决不准焚烧秸秆。

  (2)农机补贴。

  四部委发文也指出:由于秸秆收集机械一次性投资大、作业时间短、机械利用率低等因素,也要政策上大力支持。农户通常不会投资购买一年只能用20几天的秸秆设备,而专业公司却可以通过跨区作业、承包作业、设备租赁等措施,发挥设备的效率,专业、高效地展开业务。

  谁买秸秆专用设备,都应该享受到农机补贴。以往的思维是利用农户的现有小型农机,让农户搞人民战争,现在看来小规模农户作业只能作为补充,要想大规模收运秸秆,只能通过大型机械化才能解决。规模效益可以把收储运成本降下来,预期要比人工和小机械收秸秆要下降30%。

  (3)专项资金匹配。收秸秆必须要有专业的设备能力,一般年收储10万吨(20万亩)能力的配套设备需要1 500万元。如果企业已经投资了1/3以上,政府再给予2/3的匹配资金,用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秸秆专用设备到位,收储运能力早日体现,贷款会早日偿还。

  如果政府像抓粮食那样,把秸秆利用提到战略规划上来,纳入政策资金扶持体系,秸秆的收储运目标才能实现。成立秸秆专项基金,秸秆利用项目就会有较大的进展。

  (4)补贴范围。秸秆收储运不单是农户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全国治霾,大家有责,谁在防雾治霾有贡献,政策就应该顾及到谁,这样他们才敢投入。目前没有针对秸秆回收的新型经济实体的补贴细则,没有土地的收储运企业希望尽快的享受政府政策补贴。

  政策应该一直到专业设备普及,市场化机制建立以后,就不必政府补贴和投资了。

成立秸秆收储中心迫在眉睫

  秸秆体量大,存放安全隐患大,不宜集中大量存放,除了生物质电厂等大型使用企业外,不宜超过万吨。最好分散地暂存在地头、田间,随用随取,一直可延续到次年四月末春耕以前。10万吨的秸秆一般需要50~100个临时储存点,用于周转和现场打包;固定点只应该存放打包后的秸秆,不宜超过3 000吨,占地20亩以上。

  储存点要求地势高,排水好;离路边相对较近,离村庄远些;不在风口,设在背风之处;方便临时电源连接的地方(为二次田间作业提供条件)。

  秸秆在地头上存放时,为了防雨淋尽量苫盖,存放和卸车时,应该形成3米间隔,做成3米宽、2米高的条状料堆,利于排水和通风。下雪后在田间打包时,剥离雨雪造成含水量大表层就可以照常工作了。在东北,这一措施对于秸秆收储运过程十分重要。如果春收占地,可以买断地头,保证常年秸秆供给的均衡。

  土地政策:秸秆收储设施利用地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空闲地、废弃地等,原则上按临时用地管理,属于永久性占用的,按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办理审批手续。电价方面:粮棉主产区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秸秆捡拾、打捆、切割、粉碎、压块等初加工用电纳入农用生产用电价格政策范围,降低秸秆初加工成本”的要求。

  成立秸秆收储中心,利用当地的废弃砖窑、学校、荒地等场所进行打包、压块、秸秆存放等作业,享受低费用政策并享受电价补贴政策。向本区域各个收购点收运秸秆业务。

建议政府整体规划

  要想顺畅的到田间作业,要政府出面给予保障,运行主体是企业,政策保障靠政府,行政加市场手段缺一不可。

  1.政府推动产业化

  建立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帮助农户秸秆离田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实现农户+专业收运公司+秸秆用户的共赢模式。将利益分配公式化,利用经济杠杆(补贴)和行政管理(禁烧令)调整收储运体系市场化运作。按照秸秆就地利用原则,减少运距,实现包区域,包收储运,包禁烧责任制。建立秸秆收储运示范区,签订代收秸秆合同,让专用设备下地有法律保证。

  改变秸秆利用管理部门太多,应该出台统一补贴政策,由多龙治水改为统一领导。将禁烧转到促用,以收促用,以用促收的秸秆产业化新思考。

  2.秸秆作物规划种植

  粮改饲,利用秸秆夺回半个农业,加大青储秸秆饲料化,既提高了农户效益,又减少黄秆落地的回收,控制焚烧带来的污染。在主要干道旁、机场周边,城市的上风口都种植玉米青储,将缓解环境的压力。

  3.土地整合

  土地集约方便大农机下地,规模化经济会给农户带来收益,使农户踊跃参加,享受合作经济带来的福利,希望通过这次土地改革带来生机。玉米种植平作并不减产,改进耕作方式有益于秸秆收运作业。

  4.资源的保证

  秸秆收储运设备初始投资大,需要启动金融进入帮助。互联网、物联网的建立,将社会的秸秆收储运设备资源有效的调配。

  总之,建立了全新收储运体系,才能打通秸秆综合利用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