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亮点多 别只盯“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05.05.2015  14:50

      读完政治局会议的通稿,短短两千字,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已经把当前的经济问题和政策取向谈的实实在在。

再次提醒下行压力较大

一季度中国经济放缓至7%,下行压力来的是真真切切。截至4月23日,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一季度地方GDP数据,21个省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整体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虽然会议提到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等字眼可能让一些人感到些许担忧。但考虑到去年末的政治局会议早已提到了这一说法,且年初以来不断出现在官方的正式口径中,所以“压力”应该早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预料之中有所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此次会议再提“压力”,既突出了对当前一季度形势特别是部分地区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关注,显示决策层对经济一贯的审慎态度,也内含了一种自信和从容:对经济风险将审慎、审慎、再审慎,但事儿来了咱也不怕事儿。

形势判断上经济发展基础仍然牢固

读经济会议精神,一看形势判断,二看政策要点。形势判断上,会议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表明经济仍在可控范围。就业也“稳定”、居民收入也“增长”,改革在“推进”,结构在“调整”,就奠定了后三季度经济增长的基础。

事实上,从近期中电联所预测的后三季度工业用电回升和媒体披露的劳动力就业数据在3月后改善的情况来看,经济逐渐转暖的信息仍在累积。5月1日新发的PMI数据显示,近期制造业PMI在临界点附近小幅波动,4月份为50.1%,与上月持平。部分分类指数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生产指数已经连续2个月回升。受益于经济周期性回调盘整与产业去库存周期的阶段性变动,有利于从二季度开始工业生产的恢复性调整。

不过,任何调整都需要时间支撑。整个一季度,除了政策投资支撑的交通基建投资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之外,其他需求带动行业的增速并不明显。其中,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连续两年下降,今年一季度降幅分别高达32.4%和18.4%。机械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至6.3%,3月份当月同比增幅已下降至5.3%。汽车产量一季度仅增长3.7%,增速明显放缓。造船行业一季度新承接订单下降76.8%,手持订单下降2.5%。这些数据都显示,未来来自终端的需求调整还只会是逐步释放的状态,实体经济数据出现很大起色的时间点很可能会跨过年中。

新常态下经济“衔接期”状态得到细化表述

在形势判断中,两个提法有新意。一个是“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生幅度较大的调整,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恰好顺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的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一句“破茧而出”,生动地显示了中央和国务院对经济新动能的热切关注。

另一个是强调,“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运行走势分化”,或许切合了李克强总理近期“把脉”中国经济提出的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的重要判断。

而点出需求、生产、企业组织、产品、商业模式这五点,暗示决策层对于实体经济的这五大环节特别关注。特别是企业组织、商业模式这样以往在政治局会议中没有出现过的字眼,可能吸收了近期对地方高科技、互联网和战略性产业的考察结果,或预示接下来推出的改革政策可以会对已经实施了组织改革或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加大鼓励激励力度,对创业创新的研究团队和个人加大扶持力度,这无论是对于国企改革还是民企发展都是值得期待的新点。

再提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降低总量调控发生可能

既然形势仍然稳定,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策可能有一定的放松,但应该不容易出现政策大动。

会议提出,“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下,强调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

“定向调控”和“预调微调”继续成为政策力度主要取向,验证了当前政策不是像以往一样总量宽松,而要稳、准、灵。其中,灵既有灵活的含义,还有期待定向政策短期见效的预期。从目前政府能够直接撬动的领域来看,近期加快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环保、能源与公共事业等领域重点基建项目建设仍然是能最快见效的领域。

财政资金做好加、减、乘

具体到财政、货币等政策要点,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句句打到当前经济的最薄弱和最关键的环节,特别是资金、渠道和创新。

资金是经济的血液,经济要度过“三期叠加”的“衔接期”,社会资金供给要稳定而有略有余度。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税清费力度”,正好是一个加法、一个减法。

财政资金仍然要足、政策力度要到位。面对今年经济增速放缓形成的财政增收放缓,以及去年底地方债纳入正常化管理所形成的地方财政支出来源不足的情况,增加公共支出可能暗示政府会加快目前地方存量债务置换的发行,同时加快对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所明确的存量债务置换的时间节点是2013年6月前经审计确认的存量债务,但今年年初财政部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新规定中却没有这个时点限制,可能预留了存量债务置换规模扩大的想象空间。一旦条件成熟,2013年6月到2014年年末的存量债券被纳入债券置换的范围内也不是没有可能。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还将从存量资金上下文章。实际上在“一加一减”之外加了一道乘法。一旦存量资金被撬动起来,加快资金使用效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务院年初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一般公共预算2012年及以前年度结转资金作为结余资金管理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已经拉开了存量资金盘活的大幕。

年初地方反馈的情况看,各级财政部门已经在实施存量资金的清理,并采取多地对换互审的方式核准存量资金数据。而一旦近期清理结束,这部分资金重新纳入财政循环,能发挥的作用备受期待。

投资资金主抓机制突破

对于投资,会议提到,“要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关键作用”的提法并不是首次提,但后面的内容却没有落在项目方向,而落实到了机制改革,这是不同寻常之处,也是高明之点。

会议明确提到,“认真选择好投资项目,做到有市场,有长期回报”,要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都来自于民间投资,所以投资不是没有钱,而是缺乏保障投资的机制。要有长期回报,又要突破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两相结合的焦点恰好是政府正在推进的PPP,这是今年财政部和发改委主推的重点。

既然会议提到“认真选择好投资项目”,暗含近期优选试点推进的可能,一批初见成效的PPP项目或PPP模式有望受到重点的关注。近期,PPP概念股,特别是有实体项目进展的龙头股的股价一路走高,也验证了市场对这块明显看好。

政策性银行或担负实体经济资金渠道的更大任务

在渠道上,会议一手抓金融系统,一手抓体制改革。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今年,中国执行了降准举措,提升了货币资金供给实体经济的总量;推出了降息政策,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稳定了经济和政策预期,激发了股民的热情,肯定了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国务院最近通过了对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方案,让央行[微博]通过扩大发放抵押补充贷款(PSL)规模为政策性银行注资并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拟财政支持,这将直接提升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支持效果。

如果比较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果的话,可能政策性银行是最为直接的渠道。所以,在一些公开的市场分析看来,未来决策层可以增加对政策性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甚至直接注资,进而鼓励其对棚改、水利、铁路及其他基建领域提供信贷支持。

高层对创新创业格外关注

在创新上,会议再次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有序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如果还记得咱们前文所说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生幅度较大的调整”的形势判断的话,不断激励创新驱动就是顺应新常态“九大特征”、让经济新动力“破茧成蝶”的最佳手段。

笔者注意到,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国家科技计划将全面整合成五大类。在合并之后,大量资金在整合后的科目下要找匹配项目实施资金下发。这预示一系列有效支持创新、支持技改的资金扶持计划可能会陆续落实,为“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提国企改革或强化市场对国企方案加快出台的预期

会议强调,“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这是稳定海内外投资者投资意愿的有力宣言。国企改革的改革机遇、民企创新发展的市场机会、“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大战略,都向合规的投资者敞开大门、没有改变。

市场一直在期待国资改革方案的尽快出台,在十八大后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国企改革的方案还没有对外公布。此次强调“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也可能强化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进程将在此次政治局会议后加快推进的猜想。

去年,中国已经启动了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的改革,今年,市场普遍预期,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职工持股、整体上市、国企合并等丰富的国企改革概念都可能在未来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加速。

房地产被提及有望加快存量房消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房地产在一些高层经济会议通稿中消失,但今年以来政府对于房地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此次会议提出,“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或许意味着,政府房地产存量房的消化仍然关注,政策有限度放松的可能性存在。同时通过加快保障房、廉租房、两限房建设,带动建筑业、建材业和其他住房消费的需求。

三大战略基础文件全部出齐只待发力

经济波动还只是短期的情况,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大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三个支撑带”战略,即启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三大战略是稳定长期增长的核心。

此次,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三大战略的基础性文件都已出台。三大战略齐发力,未来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