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多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传统文化浸润助成长

03.06.2015  16:29

   天津北方网讯: 形意拳、汉沽飞镲、评剧、抢网高跷、汉沽逗龙、红星落子……滨海新区一批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续走进校园,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帮、传、带的方式,进一步传承滨海新区传统特色文化,也涌现了一大批在本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小明星”。

   功夫娃习武三年多技艺高超屡屡夺冠

  2015“宏舜杯”京津冀传统武术交流大赛日前开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127个代表队,近2000名武术选手齐聚一堂,以武会友。大赛设有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对练项目三类大项,近70个小项,涵盖了京津冀三地武术流派的各种套路。代表滨海新区参赛的年仅9岁的唐建翔技高一筹,获得形意拳术金牌,这不是唐建翔首次获得金牌。近年来,唐建翔先后获得多项国际传统武术大赛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功夫小明星。

  昨天上午,记者在汉沽体育馆武术健身俱乐部内看到,一群孩子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做基本功练习。个子不高的唐建翔被簇拥在中间并不显眼,但他的动作规范、到位。这个来自汉沽普通家庭的孩子,学习武术还不到4年。2011年底,当小建翔被第一次带到汉沽体育馆的时候,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他害怕地抱着妈妈哭了起来。在父母的陪伴下,小建翔克服了害怕心理,跟着教练认真地学起了形意拳,而且很快就显露出对武术的浓厚兴趣。2013年,在北京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中,小建翔是世界各地1131名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但他用稍显稚嫩却干净利索的动作征服了裁判,获得了形意拳技艺、判官笔技艺幼儿组的两枚金牌。

  据了解,形意拳在滨海汉沽流传了上百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12年被滨海新区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目前真正会打纯正形意拳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项民间艺术正处于断层阶段。为了让形意拳这一非遗项目能够传承下去,天津市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汉沽武术名家李铁明于今年初成立汉沽武术健身俱乐部后,就把向娃娃传授形意拳作为首要任务。目前,武术俱乐部有会员230多人,最小的只有4岁。小会员们已在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得9枚金牌、8枚银牌。

  李铁明说,小建翔是一个能吃苦、功夫底子不错、品行很好的孩子,希望他能理解武术的内涵,把中华传统发扬光大,做个真正的武术传人。


教练指导唐建翔

   6岁小男孩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

  家住滨海新区寨上街华阳里的王宝恩虽然只有6岁,但他汉沽飞镲的打鼓“鼓龄”已经有3年。从当初敲板凳练习,到现在随飞镲队演出,他已经掌握10多个汉沽飞镲的鼓点套路,成为汉沽飞镲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小的传承人。

  咚咚咚、咚咚咚……昨日,在滨海新区滨河公园小广场,汉沽龙舞飞镲老会的飞镲队员们正在练习,为参加6月14日非遗日展演做最后准备。飞镲队员们在鼓点声中,翩翩舞动,其中最大的亮点非小宝恩莫属,只见他站在高凳上,手起槌落、鼓声阵阵,时而激扬,时而舒缓,手法犹如行云流水。

  “这孩子从小就坐不住,连吃饭都要在桌子上敲敲打打,节奏感挺强的。”提起小宝恩痴迷汉沽飞镲,姥爷陈伯勇打开了话匣子。小宝恩两岁多时,就能在家中的板凳上敲出鼓点来。有一次,陈伯勇带着小宝恩到公园玩,正巧赶上一支飞镲队在练习,小宝恩哭闹着要敲几下鼓,没想到这随意的几下竟敲出了节奏和韵律,周围七八十岁的飞镲爱好者看到这小家伙的天赋,不住地称赞并建议陈伯勇让孩子学习飞镲。从此,小宝恩就迷上了汉沽飞镲。

  “其实,汉沽飞镲的鼓点有很多套路,都是口口相授,不好掌握。但小宝恩有这个天赋,一教就会。”汉沽飞镲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李西铁告诉记者,目前小宝恩正在跟他系统地学习汉沽飞镲。“假以时日,小宝恩会成为汉沽飞镲的希望。”李西铁说。


王宝恩在舞汉沽飞镲
王宝恩打鼓

   评剧小明星登上大舞台

  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啊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日前,在汉沽文化馆小剧场举行的“评剧童星演唱会”上,年仅6岁的孙悦淋演唱的《花为媒》选段,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别看孙悦淋年纪小,已经登上了华艺·小梅花艺术基地全国巡演、新丝路中国国际少儿才艺大赛、滨海新区春节联欢晚会等大舞台,她还是中国评剧新派最小的传承人。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孙悦淋时,她正在老师谭云的指导下,学习评剧《杨三姐告状》,一招一式很有功力。

  孙悦淋是跟着姥姥李凤云长大的。三岁多时,有一天晚上,李凤云带着她到滨河广场看广场舞,没想到,听到欢快的舞曲后,小悦淋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引得众人围观,但她一点不怯场,还是尽情地自由发挥。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孩子有文艺天赋,想在这方面培养培养。”李凤云告诉记者,由于她非常喜欢评剧,就买来很多评剧光盘,让孩子在家里学唱。听过几回后,小悦淋自己能把腔调准确地唱出来。看到孩子在评剧方面的天分,李凤云召集家人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把培养孩子学评剧的想法正式提了出来,并得到家人同意,于是决定让她拜师学艺。

  随后,她找到汉沽评剧名家谭云,在听过孙悦淋的演唱后,谭云当即收了这个学生。从那时起,小悦淋开始了专业评剧学习,进步非常快,现在已经会唱《花为媒》《刘巧儿》《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等20多段知名选段。

  “汉沽评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爱唱、爱看评剧,被誉为扎根民间的‘流行乐’。”谭云告诉记者,汉沽评剧的传承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中国评剧第一科班“庆春班”就诞生在这里。2009年,汉沽评剧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中国评剧新派第三代传人,谭云原在汉沽评剧团工作,现在虽然不再从事专业的评剧工作,但她深爱评剧。在她的培养下,10多名评剧宝宝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优异者已经取得了多项市、区、乃至全国多项奖项。“小悦淋扮相俊俏、演唱满宫满调,是一个好苗子。今年1月8日,中国评剧院新派评剧名家戴月琴收她为徒,成为目前中国评剧新派最小的传承人。”谭云告诉记者。

  据李凤云介绍,在学习评剧的这段时间里,小悦淋还参加了20多场比赛和演出,均取得很好的成绩和好评,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对于她今后的发展,我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成名成家固然好,但假如有一天她兴趣转移了,我也支持,只希望她快乐成长。”李凤云说。


孙悦淋戏曲扮相

   相关链接

  让非遗走进孩子心灵

  去年以来,新区非遗保护工作更为突出小传承人的培养,尤其强调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汉沽飞镲、评剧、河头落子、红星落子等多项非遗项目均已在学校设立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与关注。

  “滨海新区非遗项目涌现了一批好苗子固然可喜,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新区非遗的传承任重道远。”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会员、新区民俗文化专家李瑞林告诉记者。非遗既是草根文化又有经典国粹,通过宣传认识国粹的价值,通过参与体味传统的魅力,通过认知汲取文化的真髓,当务之急是让“非遗”真正走入孩子们的心灵。

  李瑞林说,要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就需要把“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同时需要社会各部门、机构、企业、民间团体、传承人等鼎力合作。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高素质专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经理人、企业家,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理论的探索,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投入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践当中。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投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研究、推广、宣传。据了解,为加强非遗项目保护,滨海新区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团队)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滨海新区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团队)传承奖励机制,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团队)带徒传艺、培训讲习、整理出版有关资料、展示展演、学生交流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