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打造石化产业国际合作范本

22.06.2016  16:25

   天津北方网讯: 上周,来自丹麦的催化剂制造巨头托普索,在南港工业区迎来了它最大海外工厂的正式运营。行进在项目所在的南港区域,几乎随处可见外资或者合资石化项目的标牌。这里不断聚集的新项目,是我国石化产业国际合作步伐加快的“温度计”。在近期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被列为我国石化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新区,正借力国际合作的浪潮,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大腕云集助力行业供给侧改革

  在距离上一次庆祝新工厂投产已过去40余年,托普索终于再次迎来一间新工厂的运营。在稍微熟悉这家丹麦企业的人士看来,该企业在中国建设新工厂是一种必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托普索在全球范围内第二大的市场,中国客户为它带来了18%的收入。

  催化剂是托普索新工厂的主要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将重型柴油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脱除。而这正是国内节能减排所着力控制的重要污染物之一。

  最近几年中,像托普索这样“在新区建设规模庞大的工厂,利用行业最先进技术,产生出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产品”的国际巨头不算少数。从PPG、埃克森美孚到巴斯夫、壳牌,它们都在新区演绎着相同的精彩故事,也为行业间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生动实践。

  去年投产的壳牌润滑油调配厂,采用润滑油调配技术的最高工业标准,基于天然气制油技术的高端润滑油产品是这座工厂的重要产品之一。同样是在上周完工的PPG汽车装饰性塑料件涂料卓越制造中心,除了在产品的工艺流程上具有世界级水平,还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开发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市场的消费升级步伐,正在撬动国际化工巨头向中国转移高端产品领域的产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指出,引进外商投资和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引导外资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全球资源利用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将成为国内石化产业加大对外开放的新潮流。

  作为国家确立的石油化工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正成为新区推动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步伐。

   借力国际合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在外资石化企业纷纷向新区伸出投资触角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新区,还为中外企业深入合作提供了绝佳舞台。近年来,中沙石化、中俄炼化等一批重量级石化合资项目在新区的落户,不仅带动着新区产业的快速跃升,也为中外石化产业合作提供了绝佳的产业范本。

  谈及新区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2010年投产的“大乙烯”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产业转折点。该项目每年可提供高质量成品油587万吨、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320万吨、高端合成树脂和化纤150万吨、液化气等其它产品75万吨,使新区一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加工基地。

  该项目中最为核心的100万吨乙烯工程,便是由中国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按股份50∶50合建经营的。在业内人士看来,成立合资企业有助于国内石化产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技术和原料。

  中沙石化的实践已成为中外石化产业合作的成功探索。此后落户新区的中俄炼油项目,在合资模式上便部分参考了中沙石化的合资模式。位于南港工业区的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是中俄之间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之一。“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油将来自俄罗斯。”相关人士指出,合作方式满足了双方对各自核心利益的追求,以交换的形式促成了互利合作。这一合作,将为国内市场提供新石化产品供应,同时向原油炼化领域的延伸也将增加俄罗斯方面的利润率。

  记者了解到,未来一段时期,中俄炼化一体化、中沙新材料园等中外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将在新区迎来重要节点,它们在助力国内石化产业在技术、人才、产品等方面实现提升的同时,也将推动新区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根据规划,新区在未来几年,将形成4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乙烯以上的基础石化产业规模,其中,仅南港工业区的产值便将达到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