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剧组应设“性别平等顾问”

26.02.2015  19:03

  羊年春晚,一出小品《喜乐街》让“女神与女汉子”的话题引爆网络和媒体,民间女权人士认为,这有歧视侮辱女性之嫌。但也有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应该宽容乃至尊重艺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必耿耿于怀”。

  此番比春晚更热闹的舆论战的兴起,就其本身而言,已极具社会价值和正面意义,因为这波舆论浪潮,在社会意识层面唤起了普通大众对性别歧视的广泛关注。

  网易娱乐就“春晚小品中出现‘二手货’‘剩女’等是否歧视女性”的调查中,参与的网友有3万多人,虽然只有近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春晚有严重的男子主义倾向”,而三分之二多都认为“所谓歧视是过度解读”,但至少说明,性别歧视通过春晚事件成为受到热烈关注的公众话题。

  当然,这个调查结果并不让人欣慰。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女汉子”“女神”“剩女”这类称谓只是生动好玩的网络用语,并不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甚至“女汉子”这样的词还是对独立自强、能干有个性的女性的褒扬。他们并未深究,“女汉子”的说法本身所带有的价值判断,即她们是“像男人一样的女人”,她们被人称诵的品格本该是男人所具有的,而大多数并非“汉子”的女人则是柔弱无能、难以担当的,这其实就隐含了对女性整体的歧视。“女神”的称谓虽然也是褒义,但褒扬的却是女性漂亮的外貌、受男人欢迎的气质形象,仍然是从男性视角和男性对女性的价值判断来定义女性。

  在小品《喜乐街》中,日常尚被褒扬的“女汉子”也成了被嘲讽的对象,集肥胖、大龄“剩女”、无业游民、吃货这样的负面标签于一身;与此相对应的,是“眼大嘴小鼻子挺”“一群男生前呼后拥”的“女神”形象,好女人劣女人在舞台上表现得泾渭分明,好与劣的标准也一目了然,如此的形象塑造与判断标准,说是调侃未免轻飘,说侮辱也许过分,但对女性的嘲弄与贬低却是明明白白的。

  相信春晚剧组并非刻意歧视女性,就如前些年春晚一再上演歧视残疾人的小品,但并未被认定为歧视一样,只能说明,许多人对什么是歧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性别平等,一直意识缺位,思想模糊,感觉迟钝,累积到今年春晚,才会有涉嫌性别歧视问题的集中爆发。

  这应该是一个普及性别平等观念、增强性别平等意识的好时机,民间女权人士的发声、观众的吐槽,都可以让社会大众,尤其是为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专业人士和媒体从业者,好好补补性别意识这一课,强化一下自己的社会性别敏感性,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少歧视,更多公正。

  明年筹备春晚时,剧组不妨设立性别平等顾问,对节目是否涉嫌性别歧视好好“把把关”,让一年一度、拥有几亿观众的春晚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担当起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周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