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教授曾为把青蒿素留在中国据理力争

06.10.2015  11:16

   今晚网讯 (记者 江珊 通讯员 刘晓艳)10月5日,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的研究获得了此项荣誉。但鲜为人知的是,两个月前刚刚离世的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曾为了给青蒿素正名,保护中国在青蒿素这一抗疟新药的发明权归属,领导过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沈家祥院士的学生天津大学青年教师郭翔海依然记得,2004年初,泰国以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名义为研制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中国医药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泰国最高医学奖——玛希顿亲王奖。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奖项原本的获奖者正是沈家祥。是在沈的婉拒和执意推荐下,该奖项最后授予了“中国青蒿素团体”。
  郭翔海告诉记者,跟沈院士聊到青蒿素的时候,沈院士一再表示,他在青蒿素的研发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他感慨于科研大协作的力量。说起那段和WHO等世界同行据理力争、保护中国在青蒿素这一抗疟新药的发明权归属的经历,这位耄耋老人当时还能回忆起许多细节。
  青蒿素长时间面临被窃取的险境
  我国科学家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援外、战备紧急任务的需要,开始了抗疟新药研究并代号为“523”。
  在197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过“523”大会战,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及化学本质都已经基本上研究清楚。
  1976年,项目组得到某国科学家正在分离蒿属植物类似物质的信息,以为与我国正在研究的青蒿素相同。在我国当年没有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为了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明,1977年《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首次发表了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将青蒿素的结构完全公诸于众,从此我们就失去了青蒿素这个特殊化合物的知识产权。
  随后,一篇篇由我国科技研制工作者个人署名的青蒿素论文,陆续出现在学术期刊上,将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向全世界展露无遗,使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有机地串联起来。1979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更是公开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全部数据。而这也让国宝青蒿素在此后的十年里,面临着不断被质疑、窃取的险境。
  与WHO合作将青蒿素推向世界
  自1977年我国公布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以后,我国研究人员完成的青蒿素抗疟临床试验结果陆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关注,开始不断跟踪搜集我国青蒿素的研究信息。
  上世纪80年代,沈家祥已是出任我国驻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代表,多次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长年从事药物研究的沈家祥敏锐地觉察到,作为治疗疟疾的最新特效药,青蒿素的问世将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将是中国医药研究成果中的一颗明珠。为此,沈家祥多次去到相关研究所了解青蒿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默默思考着如何把它推出国门。
  而此时,沈家祥嗅到了与国际合作的机会:是时候把中国人研制的新药推向世界,让青蒿素的疗效获得国际认可了。
  经过一年的准备,1981年10月6日—11日,在沈家祥的推荐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会议是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一次在日内瓦总部以外召开的会议,是专为我国发明的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进行全面评价和制定发展规划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学术会议报告了7篇论文,均由我方代表宣读。其中,屠呦呦代表中国研究人员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
  自此,在沈家祥等人的穿针引线下,我国与WHO 就青蒿素的开发生产展开的长达六年的合作开始了。
  为保住青蒿素的发明权奔波
  按照国际惯例,新药在国外注册前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法定机构派员对生产厂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管理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评语,即所谓GMP检查。但结果却是我国的两个生产车间均不符合GMP要求,我国与WHO的合作亮了“红灯”。
  然而就在这一期间,国外研究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很快。因为我们已经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明公开了,国宝的发明专利面临着随时被国外窃取的危险。
  “尽快实现青蒿素在世界范围的临床试验!保住青蒿素的发明权!”成为沈家祥等老科学家的迫切愿望。
  沈家祥很清楚国际一些国家对我国研发出的青蒿素的觊觎之心。从1986年起,每次赴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小组会议时,沈家祥总是不遗余力地和国际同仁据理力争,尽力保护着国药瑰宝的归属。
  为进一步掌握国际药物注册对申报文件资料的要求,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沈家祥指导下,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国际药物注册规格与要求,对青蒿琥酯、蒿甲醚的申报注册材料进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译,请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的知名专家和顾问协助审查。
  1987年起,沈家祥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他也成为该小组中的唯一一位中国成员。此后的几年,沈家祥十余次奔波于北京—日内瓦之间十余次,踏上了代表中国政府走上了为青蒿素正名的艰辛征程。
  这些会议上,各国同行百般刁难,从专利资质、申请材料的写作、所依论据的可信性等角度对青蒿素的认定多次提出质疑。沈家祥带着从国内精心准备的详尽资料一一予以驳斥。
  在沈家祥的帮助下,中国科学家还完成了整理、编写、翻译、打印了中国的青蒿素衍生物药物在国外注册所要求的生物、化学、药理、毒理、质量标准、临床研究、提取工艺等资料,制成英文注册文件由沈家祥教授审阅定稿装订成册,发送给国内外协作单位,国内很多企业都使用此文件开展国外药品注册工作,为使抗疟新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关键基础。
  最终,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坚持了正义,并说服了主管整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使他们承认“虽然中国的研究工作不大正规,但是他的临床结果是有效的。”世界卫生组织也给沈家祥发来信件,正式承认,青蒿素的发明是属于中国人的。
  1989年4月,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抗疟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具体负责人是沈家祥。就是这次会议,揭开了全球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研究的序幕。
  时至今日,自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青蒿素以来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是提起青蒿素的专利权问题,仍然是许多医药工作者的遗憾。沈家祥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是青蒿素的产品专利权最终还是被外国抢注。
  在为青蒿素扼腕惋惜的同时,沈家祥也从中看到了大协作模式对于创制新药的作用。“我国对青蒿素的研究成功充分证明,只要组织得好,我国科学家有能力创制新药,在国际上也是有竞争力的!”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
10条公交线路 配备乘务管理员
  为进一步加强公交运营安保工作,今年以来,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