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0.01.2015  10:12

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

  昨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73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4年度天津市共有1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13项,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据介绍,部署在滨海新区的“天河一号”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与滨海新区合作研制,部署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4700万亿次。目前,“天河一号”在全国范围的各类用户超过600余家,应用领域包括基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设计与仿真等。
  中国氢弹之父出生在天津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东方巨响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百日会战”令人永难忘怀。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当年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参与“会战”的蔡少辉研究员说。
  绝密使命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风高范远
  钱三强说:“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1999年,于敏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原标题: 氢弹之父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
10条公交线路 配备乘务管理员
  为进一步加强公交运营安保工作,今年以来,发改委